(一):太平路
太平路沿路建筑基本上是传统的岭南骑楼。这种源自我国古代“市廊”、“房廊”的檐栏式建筑在潮汕一带深受人们喜爱,并得以发展演变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柱廊骑楼式街道和民宅骑楼。 潮州骑楼集商业性与居住性两种功能于一体,骑楼下为人行交通,上为住宅,内侧布置商铺,街道两侧同出一檐廊,既有遮阳、避雨的功能,又可方便人们的交往。至于在建筑用料和装饰手段上,潮州为著名侨乡,颇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反映出外来文化 与传统文化的复合,成为潮州市近代建筑的代表。
除了骑楼外,太平路最显著的特征是满街的牌坊。
牌坊也叫牌楼,潮州人俗称为“亭”。据潮州地方文献记载,明、清两代,潮州城中有过石牌坊150多座,有科举坊,如状元坊、榜眼坊、七俊坊等;有名宦坊,如大总制坊、圣朝使相坊等,还有大量的贞节牌坊。 这些牌坊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全国之最,潮州府城因此被誉为“牌坊城”。其中太平路拥有47座,规格最高,最为精致,因而称作“牌坊街”。可惜,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些牌坊基本上全部都被拆除。
今天所能看到太平路牌坊,是2006年以后重新修复的。
(二):东门天后宫
东门天后宫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潮州府志》康熙版和乾隆版均有记载,是潮州郡城唯一一座由官方主持春秋二祭的天后宫。现在能够见到的东门天后宫是2002年重修古城墙的时候,由于防洪通道建设的需要,在原置的北面重新建造的。
东门天后宫规模不是很大,基本上只有主殿一间,但香火非常的旺。
天后宫屋顶的嵌瓷工艺异常精美,颜色艳丽,
天后宫前戏台上演的酬神戏也是高甲戏,还是诏安过来的戏班。
(三):古城墙和广济桥
1999年10月,潮州政府出资2.4亿元修复明代广济门城楼、古城墙与韩江北堤、城堤,建设一条全长5.5公里,集水利、城建、交通,旅游 、文物保护于一体的滨江文化 长廊。古城墙纵轴线布置基本按原线走向,局部修顺,城墙面料采用仿明代青砖,城墙南端增建城角楼,城墙原位修复敌台,整修重建上水门、下水门、竹木门、广济门城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