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井公园发现残存去思碑
双龙井位于海州古城南门外,最早开凿于明代景泰以前,迄今500余年,明嘉靖年间再次大修,清光绪三年州牧林达泉又行重修。井南几米处,东西两侧各有一口小井,三井形成一个“品”字,因而又名“品泉”。南门外诸井皆咸,唯此井甘美,冬夏不竭。井内有两个石雕龙头,泉水从龙口中喷注不息。明代曾在此建“品泉亭”,作为海州胜迹之一,供人游览和品茗休息。
这处残碑位于双龙井公园西竹林里,石碑已断为三截,且部分遗失。据双龙井管理员李兆慧介绍,这块残损的去思碑在双龙井院内已存放多年,碑文所纪念的主人始终是个谜。经测量,该碑宽82厘米,厚14厘米,上半截高76厘米,中段高60厘米,通体采用花岗岩雕琢而成。经过辨认,现存碑文为:“去思碑(篆额)。民不能……允生袁县长先生……民国三年仲春月,东……”据此推测,该去思碑是海州当地乡绅为民国初年就任东海县民政长、县知事的河南项城人袁世猷所立。
折射中国传统文化中避讳现象
袁世猷,字允升,河南项城王明口袁寨人,清光绪年间任山东县丞,保升知县,同知衔,历任萧县、溧水、赣榆等县知县。据项城《袁氏铁板家谱》的记载,袁氏家族为当地名门望族,袁世猷的祖父袁重三伯仲四人,袁重三排行老四,大哥袁澍三是袁世凯的祖父。因此,袁世猷与袁世凯是平辈的堂兄弟关系。
在这块去思碑的上款中,“允生”为袁世猷的字,但史料所记载袁世猷的字却是“允升”,难道是海州乡民刻错了吗?其实,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避讳。避讳制度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唐、宋、明、清,直到民国时期,虽然官方已不再加以约束,民间却仍在沿用。
在传统的避讳制度中,除了要避君王的名讳,长官、圣贤、长辈的名字也要避讳。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总结了许多种避讳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改字法、缺(添)笔法和空字法。袁世猷去思碑中将“允升”改为“允生”即采用了改字法。
海属地区执政期间多有惠政
据民国《赣榆县续志·官师》记载:袁世猷,光绪三十四年四月署任,宣统三年六月离任。在位期间,袁世猷拨款修缮淤塞多年的河道,令沿河两岸的百姓免受水患,官民称赞有加。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后颁布《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规定各县实行军民分治,修正江苏暂行地方制,废府、存县、建道,改海州直隶州为东海县民政公署,由民政长主持。是年四月,袁世猷便出任东海县民政长,十二月,改东海县民政公署为东海县政府,政府内设县长,袁世猷改任东海县知事。
民国初年的海州,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民国二年三月,袁世猷到任后,一边与地方乡绅安排救灾,安抚难民,一边借助袁世凯的势力,与各派军阀斡旋,为难民争取利益。民国三年三月,袁世猷离任。海州乡民不忍其离开,为其镌刻去思碑一通,保存至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