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历史往往给予唯物主义哲学家不公正的待遇。致使其不是被扭曲。就是被埋没。吴廷翰,就是这么一位久被湮没的明朝杰出唯物主义哲学家。在明代朱王哲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这颗哲学巨星曾经闪烁过多么灿烂的光辉。
吴廷翰,明无为州人,字崧柏,号苏原。早前从学,得意科举,29岁登进士,就任正六品官,为官清正,伉直倘严,声绩伟然,终因与权要忤,几经调任,在任从四品官位上致仕,是年44岁,解职归故乡,直至嘉庆38年69岁逝世。其生平事迹不见于正史。多散于地方史记之中,既简略又不系统。其作品在《四库全书》、《明史》《明儒学案》、《千顷堂书目》等书中也未收入或提及。
正德十四年(1519)中举,十六年(1521)取进士。历官兵主事、户部主事,至吏部文选司郎中。在吏部铨选中,推荐直言的谏官,忤上司之意,调任广东佥事,转任岭南分巡道兼督学政。因弹劾权贵,改任浙江参议、山西参议。山西年荒,力请赈济。出库金,救活饥民十万人,经手数万两金银,一文不名。曾奉命采端溪砚,不持一砚归。40余岁辞官归里,专事著述,著有:《吉斋漫录》、《椟记》、《瓮记》、《丛言》、《志略考》、《湖山小稿》、《洞云清响》等。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反对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在人性论上,主张只有气质之性,别无他性。在天理、人欲问题上,主张天理在人欲之中。在形神问题上,批驳灵魂不灭,死后轮回的见解。在认识上,坚持“德性之知”必须由于“闻见之知”肯定认识与学习和锻炼的关系。在知行关系问题上,认为知和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知指导行,行非有知指导不可。他早年受外祖父张纶的启迪,不赞同宋儒把性和气区别开来作为善恶相对的划分。中年以后,受朴素唯物论者王廷相(1474-1544)的影响,反对一些人认为深山大泽有鬼神的见解。他的哲学著作,深受日本学术界欢迎。
明朝中后期在程、朱理学说还占着绝对的官方统治地位时,王守仁心学风靡一时,吴廷翰站在唯物主义立场,对心学和理学都作了严肃的批判。这种批判抓位了关健和实质,具有强烈的时代战斗性,其理论思维所达到高度和深度,足以和罗钦顺、王廷相媲配。在当时与程、朱理学和罗、王心学并足而立的三大思想潮流之一气一元论学的奠基人。因此,吴、王、罗三人应有共同的历史地位。
吴廷翰的哲学思想在日本的影响,与吴氏在国内湮没数百年之久的情况相比,形成极大反差。他在日本被广泛传播,影响极其深远,受到历代日本学者的重视。吴廷翰的哲学思想对日本唯物论的开山鼻祖、堀山学派的创始人伊藤仁斋由唯心论向唯物论的转变过程中起到关健作用。对伊藤仁斋的弟子中江岷山的唯物论和日本著名学者山川蟋桃的无神论思想,都产生极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吴廷翰不但在国内可与王廷相、罗钦顺并列为明代唯物论三大家,在日本对古学的影响,也可与朱熹的朱子学、王守仁对日本阳明学的影响相提并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