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观坐落在襄安集镇东侧一座高十几米、东西长三百多米的土山上。因为山形四四方方,四边陡峭,中间凹陷,形似扳鱼的罾网,被人称为罾山;有人觉得这样的山形似量米的竹升筒,便称它为升山。还有人称它为孙山。据说很久很久以前襄安地方民智未开,礼教不行。襄安县令为了教化百姓,竭力推行礼教。一日巡游,遇到一个祖母背着孙子从身边走过。那调皮的孙儿用楝树果在祖母的头上敲打,唱道:“果打头,头如鼓,鼓上跳着楝树果。”祖母开玩笑顺口喊道:“不得了啦,孙子把奶奶的头当鼓了!”县令立即喝令手下将忤逆的孙子拿下,判为死罪,并大卸四块,分别埋在罾山四角,以警示后人。因为尊崇的是礼,撑起的是序,又有铁血奠基,从此罾山只升不降,不坍不塌。虽然懊恼的老祖母失去了孙子,死后葬在罾山边,日夜在风中呜咽,但从此襄安地方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经历几千年的风吹雨打,现在的罾山东坡已经坍塌,北坡变得和缓,但西、南两面依然陡峭,长幼之序在襄安人心目中的位置依然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唐代,罾山上建有白鹤观。由白鹤观往东眺望,可以看到宽阔的江滩上白鹤翩翩飞舞。据说有一对仙鹤来道观做巢,产蛋育雏。一日,老道士外出云游。临行前叮嘱徒弟说道观里的白鹤正在孵蛋,小鹤即将出壳,必须悉心看护。开始的时候,徒弟谨遵师命。后来,他想到吃了仙鹤蛋可以成仙,不禁动了邪念,趁白鹤外出觅食之机取出鹤蛋放人蒸笼,用大火蒸。看到自己的儿女被小道士蒸煮,狂怒的白鹤到处悲鸣,让人听了毛骨悚然。幸亏老道士及时赶回来,从蒸笼中取出鹤蛋,放回鹤巢。为了壳中的儿女得以活生,雄鹤飞越千山万水,到南海仙岛采回灵芝放入巢中,壳中的小鹤这才起死回生,平安出壳。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四只仙鹤环绕襄安城翩翩飞翔了三圈,在襄安人的瞩目下向南海飞去。除了白鹤观,土山上还有墨泉。20世纪90年代重建白鹤寺时,曾挖出内侧有很深绳磨沟槽的井圈,并有甲骨文的刻痕。有人说墨泉可能是商代留下的古井。清《无为州志》记载:“(墨泉)在襄安白鹤观,泉水本白,每岁下元复而为墨,经旬如故。”“白鹤”与“墨泉”、白色的泉水与黑色的泉水,白与黑里似乎蕴涵了一个让人难以意会的玄机。
因为人居气息浓,襄安的许多故事具有市井色彩和生活气息,“息气桥”的传说就是这样。据说当年襄安有两个兄弟为了家庭琐事吵架,要到无为州对簿公堂。一路你争我吵的他们要过一座桥,不巧前几日大水冲垮了桥面,兄弟二人只得你搀我扶、相互帮助着才过了河。到了河对岸,兄弟俩觉得拳头往外打、胳膊往里弯,争来吵去还是兄弟,过河打官司还得相互搀扶,便息了心中的怒气,各自回家。从此,人们便称这座桥为“息气桥”。有人说“息气桥”应该叫“歇气桥”,说农民自襄安挑一担稻到州城卖,要到这座桥下乘船,正好可以歇歇肩。
据说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被刘邦打败,扶巢湖的散兵向南突围进入无为地界。因为恼怒,项羽在严桥镇的尚礼用刀劈开一块拦路的巨石,后在都督山驻扎;再向东,逃到襄安附近一座桥边休息,便有了“息气桥”的传说;他拔剑刺地,一股清泉随剑喷射出来,后人为之取名“霸王井”。
襄安的传奇故事还有教子湾、王母山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