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甲溶洞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布甲乡布甲村的双泉崖上。从县城出发坐车往西行,途经竹坪、杭口、上杭、溪口四个乡镇历时约一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布甲乡境内。布甲乡地处赣西北边陲,与湖北省通山县交界,是一个山峦叠翠、风景秀美的恬静山乡。
这溶洞是上世纪的八八年发现的,那年某天,当地的猎人追赶一头受伤的豪猪,当豪猪逃到此处便不见踪影,猎人仔细寻找,扒开草丛发现此有个一人宽的洞口,因为获猎心切便深入洞中,入洞后看见了洞内大量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猎人回家告诉亲友,有揽胜猎奇者便争相来此游历,于是大家口口相传人们渐渐知道布甲乡有个神秘的溶洞。
奇景待客
大约十几分钟我们便到了洞口,大家依次缓步进入溶洞,越往里走里面越黑,于是将事先准备好的矿灯打开,走了几分钟后,一个洞高20多米面积约300平方米的溶洞大厅展现在我们的微光中。在微光中我看见了大厅地面较平坦,四壁有些钟乳石垂下。这大厅很像个客厅,中间有块型似石桌的岩石,这张石桌的周围有几块小的岩石如石凳般散落,让人不禁想象三、五个仙人正在此品茗,或许天庭有召而突然离去的零乱迹象。随着灯光的照射和脚步向洞内行进,眼前景观渐渐多了起来。瞧左边石壁有的像石雕的罗汉憨态显现、笑容可拘;再看右边岩缝如巨兽欲出张牙舞爪、狰狞恐怖;时而似一排排冰凌从洞顶挂下,时而如春天的竹笋由洞底冒出
飞花流霞
穿过虎喉,眼前又是一个高达二、三十米的大厅,极目而观此景乃鬼斧神工,我眼前竟出现了万菊竟妍的景象:这里盛开的是一丛“绿云”花瓣下垂,那里绽放着一簇“墨荷”花蕾饱满,“凤凰振羽”花枝招展,“西湖柳月”青叶飘逸。这景观又似一群群水母叠罗汉,它们触须连着触须缠缠绵绵层层叠叠,仿佛从天而降;又似一朵朵漂浮在蓝天里的白云随时被风带走;更像是一群群卷发披肩的时髦少妇面壁思夫瞬间白去的秀发
丹青壁画
在穿越窄缝时,有一汪清澈的约齐小腿深泉水,王主席和卢作兴因为脚穿雨靴率先向前了。我们三个只好脱了鞋袜淌着水小心地穿过窄缝。王主席说:“这汪泉水和这溶洞一样冬暖夏凉且终年不干也不涨。”进了门洞是一条长长的过道。过道没有虎喉那么低矮,也不像前厅的石壁般怪石嶙峋、错落有致,也没有中厅般华丽辉煌,看是极普通的一个山洞而已,但我用矿灯仔细打在石壁上近看时,却看出了端倪:原来这石壁大多是青石与石灰岩石相间成的,由于此处山洞潮湿渗水,青石、石灰岩石与水在长年的风化、水流和潮气侵蚀,石壁随时间的流逝显现出不同的丹青壁画。这些画有的似浓墨淡写奔腾咆哮的江河图;有的似轮廓分明、线条流畅木刻山水画;有的更像电闪雷鸣的光影景。转笔、藏锋、露锋、色彩和光暗等工笔都运用如此独到,让看见的人心生疑虑:莫不是曾有众仙在此斗画留下的绝迹?
笔架护拦
尽揽了十几米过道壁画,到了宽敞的地方,目光一下被一丛突兀的怪石吸引了。当我用灯光定睛仔细打量时,脚下是一块缓缓向下大约30平方米的巨石,两边的石壁不再如过道般狭窄,而变得光滑陡峭与后厅溶洞连成一片,我们相互叮瞩问候的声音在空荡荡黑漆漆的四周发出回声让人感觉漫无边际,这丛怪石如一个笔架独立于巨石悬崖的边缘,恰似楼梯的护拦,给继续往前行的人们有一种依靠和安全。我还在不停地看四周的石壁,向导已经将肩上的木梯依着笔架内沿小心放下,顺着木梯我们一一下到有三米多高落差的后厅。
童子拜观音
此厅不像前面几处一样有着千百块竖起的石笋、石花等,只见偌大一个可容三、四百人的溶洞,除了五块形象各异的凸起的异石外,便是石壁上少许的石缝。下到此厅人恍惚置身于庙宇佛堂,耳畔似有如晨钟暮鼓、梵音萦绕。 这儿最显眼突出的就是观音石。近三米多高身着白袍、头戴宝冠盘膝的观音端坐在圆圆的莲花台上,身姿曼妙,那白纱头巾披肩,白袍飘逸的圣洁形象惟妙惟肖,恰如人工雕凿而成。在观音石前,有一块形似小童叩拜的奇石也形象逼真,那小童拱起的屁股站在一块石上叩拜,勾出小童的天真。小童身后有两块高低不一的石墩,仿佛小孩是踏着这两个石墩来到观音前叩拜般,而在最矮的石墩后,还有一块状如乌龟的大石,乌龟驮着龟甲,伸出头颈朝着观音伏首叩拜状,让人赞叹天地万物之神奇。
夹缝求生
我对着浑然天成的观音虔诚叩拜后,眼看没有了再往前走的去处,因下来时有三米多高的落差,若没有木梯是无法上到原来的笔架护拦上去的。按当地游历过此洞的村民说,在这山穷水尽之时,若是心诚拜佛的人是可以找到另一出口的。很快,我们同行的者中就有人指着离地面约两米高的墙壁上一个很小的洞口,说那个仅供一人侧身钻出的崖缝就是出口。我们还在怀疑时,向导卢作兴就试着开始钻了。慢慢的他跟快就消失在崖缝中。随着他在那边传来的声音,我们知道他安全落地了,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下来了。向导告诉我们要双脚先进入夹缝,只要双肩可以过夹缝,然后腹背紧贴着崖缝慢慢往下滑,即可达到另一边。向导已经到了夹缝那边,又有一人过了夹缝,我怀着忐忑的心试着进了夹缝,在夹缝下滑时让我重新感受到了新生儿从母体产出那一刻时被挤压、停滞又有一股强大力量推你向前冲出阻隔的体验。王主席因为身材的原因和另一同伴肩着木梯原路返回,我下滑约四、五米后脚终于落地,“重获新生”来到了另一个溶洞:“气洞”。
“气洞”看蝠
“气洞”之说是从向导那听来:此洞比1988年发现的这个溶洞早了许多。那年冬季天气特别寒冷,冬日上午山里雾气都渐渐散去,唯有此处一直冒着白白浓浓的雾气。于是,几个村民相邀来到此处,便发现了此溶洞。此洞大可容得两千人,冬暖夏凉可避寒暑,那时候生产队在酷暑或严寒要开大会就来此洞开。因发现时这洞冒着白气,便叫此洞为“气洞”。此洞洞壁较平常,分为前后两厅。向导说此洞最为可观的是洞顶住着有成千上万只蝙蝠。在我国蝙蝠与“福”偕音,能够看到这么多蝙蝠同时从洞里飞出那场面肯定壮观,看见此景的人是很有“福”气的,而要想看这一景象只能在夏天的黄昏。我错过那个时间,只能够看看踩踩那些洞口厚厚的软软的蝙蝠粪。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