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背遗址位于修水县上奉镇山背村,距县城63公里,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是一种有段石锛和夹砂红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址。 于198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以赣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居住在山背村跑马岭周边的村民,常常有人突然患上无名肿痛,村民就到山上采草药来治疗。有一次,村民黄某在山上的黄土地里发现了许多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石块,形似箭头。他就捡了几块带回来。村民称这些石块为“阴箭”,并迷信地认为,村民所患的肿痛,正是这些邪恶的阴箭所伤。
??1961年夏,一位热心的村民专程来到跑马岭,
拾来一块三角形石块,送给一名在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辨认,这名工作人员也辨认不出,就送到当时的江西省文化管委会考古鉴定组鉴定。结果,专家们一致认定,村民所说的阴箭,实际上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
??随后,时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彭适凡,带领刘林等几名考古专家,来到了山背村,对其地下石器发掘证实,山背文化遗址是中国东南地区罕见的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它与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浙江良渚,岭南石峡等处新石器文化有较多近似点。山背文化、石峡文化、昙石山文化并列为中国东南地区三种代表性的新石器晚期文化。
??山背文化遗址原始面貌保存完好,具有独立的地理单元,为研究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文化面貌,探讨早期国家起源,探索当时人口和生产等情况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在考古学上将产生重大作用。
考古专家所说的山背文化遗址,是指在鄱阳湖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段石锛和红砂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的总称。
山背遗址主要分布于跑马岭、养鸭场、金鸡岭、长窝岭、风洞嘴、杨家坪、刺毛窝、荷树窝等8处丘陵山坡上,面积约6200平方米。[1]
山背文化遗址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人类聚焦之地,距今约五千年,是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提到的“山背文化”的活学样本。山背址文化遗群目前已探明有46个文物遗址,其中8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均匀地分布在山背村周围山丘西南坡上,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4公里,见距50米至200米不等。山背遗址的文物堆积保存较好,包含物丰富,大部分还没有挖掘,已出土的有锛、斧、镞、铲、凿、网坠、镰、励石、鼎、规鬲、壶、罐、簋等石器和陶器。因本地没有博物馆,很多文物流失于社会。我县正努力把“山背文化”遗址打造为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和文化遗址[2]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