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阐述了扎兰屯市特有的野生榛林资源的现状,提出了加强经营管理、加强榛实象甲治理、技术改进、综合开发等措施,为促进当地的榛子产业不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野生榛子;资源现状;发展对策;内蒙古扎兰屯
内蒙古扎兰屯市地处大兴安岭东麓,分布有大面积次生林和野生榛子林。20世纪90年代前,由于对灌木榛子林的认识不足,农区打柴、垦荒发展种植业,对榛子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入90年代,扎兰屯市林业部门加强了对野生榛子林资源管理理念,形成了以保护为主,对靠近农区的灌木榛子林逐步进行了归户经营管护。经过十几年的培育,榛子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对榛子林地经营技术的不足,榛子林资源优势一直得不到发挥,特别是农民受传统观念“国有资源共享”的影响,全社会“掠青”现象十分严重。此外,由于粗放经营,野生榛子林榛实象甲连年发生,榛子品质和产量受到了制约。通过技术攻关,制定了野生灌木榛子实害虫综合治理实施计划,并根据野生榛子群落特点,建立了促进结实试验示范基地。经过2年来的初步试验,形成了创新林下灌木榛子产业、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
1扎兰屯市野生榛子资源现状
扎兰屯市野生榛子林资源面积近3.33万hm2,但分布零散,有60%分布于乔木林下,不能结实,受自然环境、林地自身密度等内外条件的制约,每年结实面积不足6 700 hm2,产量不足500 t。特别是经过“掠青”和虫害危害,商品率不足500 t。经过调查,野生榛林影响结实的主要原因为:分布在乔木林下的榛林受上方光照影响不能结实;榛林树龄过大,结实能力较差;榛林自身密度过大,个体种间竞争激烈,影响结实;干旱气候和食叶害虫的影响,结实率下降。根据榛子灌木林自然萌生力强、植株生长周期短、过熟后自然退化等生物学特性,要以改善榛林环境入手,解决上方光照不足、种间竞争激烈等各项影响因子对群落的影响,以解决结实困难的矛盾。
2发展对策
2.1加强经营管理,完善自主经营政策和机制
野生榛子资源优势在扎兰屯市长期得不到发挥的根源主要是产权不明晰。国有资源全社会共享的传统观念及国营林场长期以来木材优先的价值影响,忽略了对林下资源的认识和管理。此外,对榛子林的生物学特性、结实规律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榛子林地产权明晰后,林户加强了对榛子采集的管理,避免了“掠青”现象的发生,榛子产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全社会对野生榛子林的认识有所增强。从全市榛子林分布与归户经营数量来看,进行专业管护的榛子林只占总面积的20%左右。因此,要加大榛子林地的承包租赁力度,在以浅山区归户经营管护的基础上,对国营林场管辖范围内的榛林一律采取划区承包,租凭经营,进一步完善自主经营政策和机制。
2.2加强榛实象甲的综合治理
随着对野生榛子资源认识的不断加深,榛子产业发展潜在的优势逐步被人们认识[1-2]。针对榛实象甲自身生物学特点、防治技术难度、榛子结实量过低等因素,由呼伦贝尔市在伊其罕林场大呼勒气沟建立种实害虫综合治理及促进结实试验示范基地,开展防治与结实系统研究。经过2年的初步探索,基本摸清了榛实象甲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通过以营林手段,对过熟榛林进行榛实象甲的防治,使林地当年无寄主榛果率降低到0.5%以下,防治效果明显;同时林地结实量较原生林地提高8~10倍。为了加快榛实象甲综合治理与促进结实的试验研究,2005年在伊其罕林场大呼勒气沟基地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试验示范工作,主要对榛实象甲生物学特点、发生期预测预报、发生量测报、有效积温、天敌复合体、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综合防治与结实技术等课题进行研究,为野生榛子产业创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3进行技术改进,做大做强榛子产业
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农民提前采摘“掠青”现象,当地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宣传按期采摘,但效果很不明显。为此,扎兰屯市林业局制定了全市灌木榛子林经营实施方案。榛子产业创新经营是扎兰屯市林业局面临的新课题,林业根据榛子灌木林的生态经济特点,在将其纳入森林资源管理范围的同时,应注重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根据扎兰屯市榛子林资源分布广、零散及乔木林下、沟系两侧的分布特点和平茬后当年萌生力强的生物学特性,采取采伐上层木和平茬过熟榛林、幼林疏伐的策略,使萌生后的榛林可迅速恢复植被,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扎兰屯市榛子以其纯天然口感,目前在东北市场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其经济价值已超过欧榛。因此,在榛子产业发展中,一定要注重纯天然、纯绿色产品的特征[3-4]。在虫害防治上,注重以营林、物理措施为主,以无公害生物制剂防治为主要手段;在促进结实上,以榛林自然结实,通过调节光、热在自然种间竞争等物理结构来达到品味的自然性。通过提高榛子产品的社会责任标准和技术标准,做大做强榛子产业。
2.4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
对榛子林地采取平茬、抚育、疏伐等经营措施,按5~7年1个轮伐期,年采伐面积近6 700 hm2,采伐剩余物可达10万t。可用于细木工板、食用菌原料[5]。全市浅山区归户林地面积近5.33万hm2,榛子林地6 700 hm2。榛子林地人为经营后,可结合低价林改造,如柞蚕业生产大量乔木、灌木剩余物,可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发展用材林、经济林、蚕业、食用菌培植业、榛子产业、林下药业等后续产业,实行山区综合开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