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博物馆

家乡区县: 石家庄市赵县

河北省博物馆,是中国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路与广安大街交叉口。1953年4月在保定筹建。1981年5月,该馆从保定迁到石家庄。1987年3月迁现址,10月1日正式开馆。
  该馆分陈列展览区和文物库区两大部分。陈列展览区位于石家庄市中心,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陈列面积1.1万余平方米。库房区距陈列展览区二里余。文物库房建筑面积5278平方米,使用面积38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现代监控、通讯、空调系统的文物库房。

  该馆藏品14.2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565件(组)。有汉中山王刘胜夫妇墓出土的金镂玉衣、长信宫灯、鸟篆文壶、错金博山炉、铜漏壶,南北朝时期的北方青瓷,邢窑、磁州窑瓷器;南宋扇面;原北京畿辅先哲祠收藏的明、清河北地方名儒、名宦、学者的墨迹、遗物2000余件,其中有杨继盛的谏草,自书年谱,孙奇峰的著述手稿,赵南星的书信稿等;抗日战争时期地道战、地雷战、水上游击战的作战武器、工具、用具和各种资料等;日本侵略军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的各种实物和文件。

    该馆有的展览先后到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湖南、广东、四川等省市展出。

  该馆编辑出版有《莲池书院法帖》、《满城陵山汉墓》、《承德名胜》等书。

  河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4月,馆址设在保定古莲花池院内,由保定市文化局代管,1955年春归省文化局管辖。1956年原热河博物馆文物及部分工作人员划归省博物馆。

  1966年至1976年,十年动乱中,尤其是在“文革”初期省博物馆的业务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1972年,省博物馆与省文物工作队、省文化局文物处合并为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博物馆。新机构成立后,决定在当时的石家庄市展览馆(后改为省展览馆)筹办了《河北省出土文物展览》,展出文物1,300余件,规模大,品位高,在当时引起轰动。

    除保管、陈列工作外,科学研究工作在这一时期开始引起重视,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论文和著作。先后出版了《土尔扈特蒙古部万里归国记》、《莲池书院法帖》等书籍,撰写了《文物精华辞典·河北部分》、《中国名胜辞典·河北部分》、《名人名胜录·河北部分》。

  1986年4月,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撤销省展览馆建制,与省博物馆合并改建为新的省博物馆,结束了省博物馆多年来没有固定陈列场馆的历史,省博物馆正式迁入现址。1987年10月1日,改建后的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河北古代简史》、《河北革命史》、《满城汉墓复原陈列》、《馆藏书画、文物珍品》4个陈列和《祖国在我心中》展览同时开馆。改建后的省博物馆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工作,陈列宣传、文物保管和科学研究齐头并进,开创了省博物馆历史上的新时代。1987年--1994年省博物馆自办的陈列展览主要有《河北省文物普查成果展览》、《河北历代货币》、《河北民俗》、《河北历代文化名人》、《考古十年成果》、《馆藏明清工艺品》、《馆藏清代名人楹联墨迹》、《生物发展简史》、《河北佛教艺术》、《河北邢窑、定窑、磁州窑瓷艺特展》等。其中,后两个展览曾应邀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展出。

  1994年9月,河北省博物馆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计划实施整顿、修复、重新布置陈列展览方案。1994年下半年,整修复新工程启动。重新喷涂、粉刷了主楼内、外墙,在大门口制作了大型座雕“双翼神兽” 和两幅锻铜壁雕“燕赵古韵”、“太行雄魂”,美化了参观环境、增加了服务设施。1995年7月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整修复新工程的第一个展览《血肉筑长城--河北人民抗日纪实》开幕。展览讴歌了河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辉业绩,揭露了日军在河北犯下的滔天罪行。同年10月,《改革开放的河北》展览取得成功。这个展览展示了河北的地理环境和物产资源,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成为国内外观众了解河北的窗口,受到省委宣传部的表彰。1996年,根据国家经贸委的指示,省博物馆在北京举办了《希望之光--邯钢经验展》,其后在石家庄、太原、西安、重庆、沈阳、乌鲁木齐、广州、南宁等地巡回展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此后,河北省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日益体系化,并举办了大批特色展览。1997年7月,《神秘王国--战国中山国》陈列对外开放。陈列突出了战国中山国曲折的历史、精美的文物、豪华的宫室、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特色和宏大的国王陵墓,形式上疏朗大方、典雅庄重,引起博物馆同行和各界观众的一致好评。在199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陈列精品展览”。

  同年,为配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学术讨论在石家庄召开,举办了《河北古今陶瓷艺术展》,受到专家好评。

  1999年10月,《金缕玉衣的故乡--满城汉墓》陈列开展。展览精选300余件有代表性的器物,分为饮食·炊具、灯具、炉具、娱乐·梳妆、盥洗器、医药·计量器、工具、仪仗·兵器、车马器、帷帐帐构、器具饰件、彩绘陶器、玉·石·玻璃器等12个展品组。陈列形式辅以必要的复原景观。模型和图片,较为全面完整地展现了满城汉墓文物的风采。在1999年荣获“全国十大陈列精品展览”。同年,还举办了《河北省文物事业50年成就展》,展示了建国以来我省文物工作的突出成就。

  2001年1月,《古代河北》、《近代河北》两个陈列同时开幕。这两个陈列是在《河北古代简史》、《河北革命史》的原有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两个陈列展示了自近二百万年前原始时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漫长岁月中河北大地的历史变迁。改陈后的展览更加突出了河北地方特色。使河北历史得到更完整、更清晰、更科学的体现,大量文物精品展示了河北历史上的诸多闪光点。

  2002年,在省政府的领导下,举办了《当代河北》大型展览。展览用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展现了河北省近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名优新特产品,宣传了我省经济建设成就。至此,河北省博物馆的古代河北、近代河北、当代河北陈列体系得以完整确立。

  2003年春节之际,举办了《羊年大吉祥----十二生肖文化展》, 2003年4月推出了《笔墨丹青500年----馆藏书画作品展》,两个展览都受到了广泛好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4年开办了《儿童艺术天地》展览,长期展出省会儿童的艺术作品,受到了少年儿童和广大教师的热烈欢迎。书画艺术馆经常性地展出书画精品,为书画艺术界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成为省会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线。

  近年,河北省博物馆不断引进临时展览,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其中的《百年百家国画名作展》、《泥土抟出的生命与快乐-于庆成作品展》、《世界动物百科珍奇展览》、《岭南画派画作展》、《国画大师黄宾虹书画展》、《丰子恺漫画展》、《恐龙世界》、《海底世界》、《明代吴门绘画精品展》等深受观众的喜爱。

  河北省博物馆十分重视社会教育工作。宣教部除了做好日常接待和讲解工作外,还走向社会,与宣传部门、教育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固定的联系,积极组织中小学生、驻石部队及团体群众前来参观,并开展上门讲解和送展下乡活动。宣教部设立了专职通讯员,负责向报刊提供宣传材料,每年发表各种宣传报导和文物赏介文章百余篇。配合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宣教部先后组织过“冀博一览”、“红岩魂”征文比赛,“三热爱”及河北抗日战争知识竞赛,“追寻烈士的足迹”、“热爱祖国、庆祝香港回归”夏令营、“纪念少年英雄”演讲比赛等活动。为了提高讲解质量,省博物馆90年代开始引进全日制大学本科和专科毕业生做讲解员。在1992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2年、2004年6次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组织的讲解比赛中,有6名讲解员共获得三项全国三等奖、四项省一等奖、三项省二等奖、五项省三等奖。省博物馆还与国家文物局合拍了《走进博物馆》、《金缕玉衣的故乡--满城汉墓》电视片,与省电视台合拍了《河北省博物馆》、《河北文物》、《河北民俗》、《河北古代陶瓷》、《战国中山国》、《满城汉墓》等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和省电视台播放。陈列宣传工作搞得轰轰烈烈,文物保管工作则做得扎扎实实。1987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书画鉴定组莅临石家庄,重新鉴定了省博物馆的部分书画藏品。1993年全国一级文物鉴定组认定了馆藏铜器、陶瓷、玉器及其它类别的一级历史文物。1997年全国一级革命文物认定小组认定了馆藏一级革命文物。至此,省博物馆全部一级文物均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定。其间省博物馆还请省文物局鉴定组有关专家认定了大部分馆藏二级文物,重新整理鉴定了社建文物、资料一万余件。一系列的鉴定工作,进一步明确了馆藏文物的等级和价值,为藏品科学管理和使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文物鉴定的基础上,省博物馆加大了清库登账和编目建档工作的力度。1997、1998两年完成满城汉墓1万余件文物登录,1999年完成社建文物2000余件的登录。2000年完成曲阳修德寺出土石刻造像的清理登录。自1994年开始的编目建档工作,经过8年努力,至2002年底完成全部一、二级品和部分三级品的编目建挡,基本达到国家文物局对文物保管工作提出的鉴定确切、编目详明的要求。1987年,省博物馆建立了小实验室,尝试文物修复、加固、消毒、除锈等工作。经过10余年的努力,现实验室已拥有4名专业人员,8间操作室,可用较先进的科学方法对文物进行清洗、消毒、除锈、修复、复制、加固处理等,不仅保护了大批馆藏文物,而且帮助省内一些兄弟单位做了一些工作。

  近年来,河北省博物馆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十余年来,全馆有数百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刊发和在学术讨论会上交流,还先后出版了《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精品集》、《河北文物精华----满城汉墓》《河北省博物馆藏历代书法作品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河北抗日烽火集邮图册》、《文征明咏花诗卷》、《王铎行书五言诗》、《河北省博物馆藏槛联墨迹选集》、《战国中山国史话》、《满城汉墓与中山靖王》、《实用文物收藏指南》、《怎样画没骨牡丹》、《河北省博物馆50年》和《邓小平与河北》等著作、图录和画册。近几年,为了多出成果,快出人才,每年研究部都协同馆务会制定科研计划,要求全馆中级、科级以上人员及大学毕业的助理馆员每人每年至少写出一篇学术论文,并制定措施,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交流的论文给予奖励。

  为了让更多的朋友了解河北的古老历史和灿烂文明,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多次赴国外参加巡展,先后在世界上近四十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其中1994年至1995年,以满城汉墓文物为主的《世界文明摇篮----中国》展览在德国展出时轰动一时。省博物馆还与德国罗莫---佩利酋斯博物馆和日本鸟取县立博物馆结为友好馆建立了馆际交流、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关系。

  省博物馆在各项工作中取得的突出业绩,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1997年被省人事厅、省文物局评为“全省文物工作先进集体”,1998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04年被评为全省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除保管、陈列工作外,科学研究工作在这一时期开始引起重视,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论文和著作。先后出版了《土尔扈特蒙古部万里归国记》、《莲池书院法帖》等书籍,撰写了《文物精华辞典·河北部分》、《中国名胜辞典·河北部分》、《名人名胜录·河北部分》。

 

悲哀的灰尘(2015-04-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