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正二月是潮汕乡村民俗活动高峰期,从大年初一起,几乎天天都有乡村“闹热”。每一场活动的花费,少则几十上百万,多则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算一算整个正二月下来,这笔开销有多少?
诚然,乡村民俗活动在传承民族文化、联结乡情、敦睦乡谊等方面,具有无可否认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但由此滋生演变而成的铺张奢侈、攀比浪费、滥宰动物,却让人不敢苟同。有的村民一年到头省吃俭用,到了“闹热”这天,却杀猪宰羊,摆宴请客,大肆挥霍,将辛劳积攒下的钱花个精光,可谓“辛辛苦苦一年整,一场民俗钱使了”。有的家庭为了不显寒碜,还得先借钱赊账来办活动,等“闹热”过后,留下一地鸡毛和一屁股的债务,原本欢欢喜喜的一场活动,成了压在心头的一块“大石”。
有的人觉得愈舍得花钱,就愈显“体面”,愈能得到神灵保佑。真是这样么?古人说:“聪明正直,死而为神。”被祭祀的“神灵”,几乎都是竭忠尽智为家国作出贡献的传奇人物,或保境卫国,或仁济世间,或忠勇正直,或勤劳良善,无一不是人世典范。比如我们的祖先尧帝便“用土碗吃饭、用土瓶饮水”,而潮汕人崇拜的妈祖、雨仙爷等,皆是勤家业计、樵汲牧舂、普济世间的真善美化身。昆嗣为感恩德,故立祠设庙,奉为神明纪念。因此祭祀等民俗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挖掘先辈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揄扬传承祖宗美德,彰显传播孝悌民风,而不能只顾追求视觉冲击,过度讲究、拘泥于形式的 “体面”。一味的“烧钱”,恰恰有违于祖辈遗风,有悖于民俗祭礼的初衷。
或许有人会认为,钱是我自己挣来的,我想怎么花与你何干,时下不是有句流行语叫 :“有钱就是任性”吗?说到此,倒让人想起不久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一件事来。话说有几名中国旅客在德国餐厅就餐,点了满满一桌子菜,最后吃剩下大量残羹冷炙。一位德国老太太看不过,批评了几句,提醒他们要节约,谁知这伙人听后很“任性”地说:“钱是我的,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这话乍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不过紧接着老太太的一句话,却让这帮人羞愧难当,逃荒而逃。老太太说:“钱是你自己的,可资源是属于全社会的!”
好一句“资源是属于全社会的”!它对于民俗活动同样适用。民俗也有菁芜,应当汲取精华、扬弃糟粕。特别是由此带来的浪费陋习,当坚决杜绝。俗话说:“有大气象者,不讲排场;讲大排场者,露小气象。”铺张扬厉的行为,多少暴露了人们对物质缺乏安全感,所谓“穷极而显富”。即使实在吃不下、用不完,也要贪多摆阔,这难道不是“穷怕了”的“土豪”思想在作祟么?古人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目前我国尚有超过1亿的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仍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未富先奢委实要不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