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当地的新石器文化。公元222年,孙权在今司前镇河村附近为治所设平夷县,新会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由此开始。从南朝的冯业南渡新会到宋末的罗贵南迁,新会在中原汉人历次移民潮的长期推动下逐渐繁荣起来。“新会”之名始于东晋元熙二年(420年)。而新会的古称“冈州”就来源于唐代新会县为冈州州治所在。1279年南宋灭亡前夕,新会成为南宋最后的行都所在地。到了明代,新会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的黄金时期,位列广东三大城市之一。清末,新会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随着1904年江门开埠,以及之后新宁铁路通车,新会成为四邑交通枢纽。1939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新会饱受战火摧残。1949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新会城。改革开放以后,新会经济发展迅速。
远古至汉代
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新会地区是珠江口上的一个海湾,之后因西江、潭江泥沙长期淤积,逐渐成陆。此时就有人类活动。近几十年,在新会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生活遗址,包括有都会贝丘遗址、梅阁炮台山沙丘遗址等,挖掘出一批有拍印纹饰的陶器碎片、粗陶器等文物。距今3000多年商周时期的古井镇象边山遗址出土的代表权力象征的礼器“璋”和“璜”反映了当时的新会地区已形成一个规模不小的“古国”。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后,新会属南海郡番禺县管辖。秦末天下大乱,赵佗创立南越国,新会属南越国领地。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灭亡南越国,新会复为交州南海郡番禺县辖地。
魏晋南北朝
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官府在今司前镇河村乡附近为治所置平夷县,以讨平夷族为名,意为对当地以土著居民为主的人口实行镇抚,这是新会设立行政区划的开始。
西晋灭亡东吴统一中国后,于太康元年(280年),改平夷县为新夷县。东晋末,析番禺县地在新夷县东面增置盆允县,属南海郡。又在新夷县西面增置封平县,属新宁郡。由于新会的土壤适合葵树生长,种葵及制作葵扇也逐渐发展起来。据《晋书·谢安传》记载:“乡人有罢中宿县者,还诣安。安问其归资,答曰:“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当时新会尚未置郡,但所生产的蒲葵扇已经由陆路从中宿,输往江左一带销售。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晋恭帝分南海、新宁两郡之地置新会郡,领有盆允、封平、新夷三县,以盆允县为郡治,新会之名自此始,并沿用至今。
宋元嘉十三年(436年),北燕昭成皇帝冯弘之子冯业率领三百人从高句丽乘船渡海到此,被宋文帝封为怀化侯新会太守,成为冯姓入粤始祖,为有史可考最早到新会的移民活动。至元嘉廿七年(450年)的新会郡境域,北枕皂幕,南达南海,西包允泊,东含澳门,面积约8419平方公里,地域甚为辽阔。
隋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废新会郡,将盆允、永昌、新建、熙潭、化召、怀集六县合并为新会县。以原新会郡治盆允为新会县治,是为新会立县之始。又将新夷并入义宁;始康并入封平,因境内有封水,置封州。翌年改称允州。开皇十三年又改为冈州,州治在今开平古州墟。大业元年废冈州,将封乐并入新会;封平并入义宁。至此,南朝宋时新会郡下辖十二县省为两县,改属广州南海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定萧铣后重置冈州,州治盆允城。武德八年,由于新会盛产海盐,官府开始在西南沿海一带设立了冈州盐场,至宋朝发展到六个盐场。另外,在古井官冲崖山附近的碗山窑址挖掘出四千多件陶器和青瓷器,说明了唐代新会烧瓷业非常发达。官府采取开放政策,鼓励对外出口贸易,新会是外国商船进出当时的国际商埠广州必经之路,因此碗山官窑的瓷器亦由此路源源不绝运往外国销售。当时新会的贸易已经非常兴旺,市务税钱达4088贯,仅次于增城县和扶胥镇,成为岭南第三商埠。[8]贞观十三年(639年)废冈州又复置,州治移治于今新会城。神龙元年(705年),佛僧一行来到新会境内的五马归槽山种茶,观天象,绘星图,并在圭峰山上弘扬佛法,后来在此地建玉台寺,日后更成为岭南四大名刹之一。开元廿三年(735年)冈州再废,并移新会县治至冈州故治,乾元元年(758年)再置冈州,贞元廿一年(805年)再废冈州不复置。乾符七年(879年),黄巢军攻陷广州城并屠城,大批新会人逃往南洋一带避难,为新会有史可考最早到外国的移民活动。
五代宋元时期
后梁乾化三年(913年),张九龄十三世孙张喾从南雄敬宗巷入赘迁来新会,子孙在新会繁衍出荣、华、昌三个支派。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被贬至儋州,途经新会时,在金溪山的宝积院亲自种下一棵荔枝树,名曰“东坡荔”。北宋末年,都会人黄道娘发明手工织布机,教授纺织技术,比松江的黄道婆早百多年。宋高宗时,朝议大夫马持国由临安南渡入粤,在金紫街定居,成为岭南马姓始祖。咸淳九年,因苏妃之乱,罗贵带领35姓共97家人从南雄珠玑巷南逃至新会,奠定今天新会姓氏宗族的分布。祥兴元年,宋帝昺在元军的追杀下逃到新会,最后在崖山海战一役中被元军击败,丞相陆秀夫抱赵昺投海殉国,南宋灭亡。
元灭宋之后,采取高压政策统治百姓,抗元复宋的起义不断爆发,至元二十年,原南宋琼州知州林获次子林桂芳与宋宗室后裔赵良骢兄弟在泷水县罗旁起义,抗元复宋。号称罗平国,改元延康。不久被元军镇压,林桂芳等人被杀,起义失败。
(道光廿一年时的新会城池图)
明清时期
(清宣统年间新会城内的募前街)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六月,朱元璋派征南将军廖永忠捕杀久据新会的农民起义领袖黄斌,正式将新会纳入明朝的版图。洪武二十四年,新会开始围筑县城,县城西起犀山东至马山,周长六百六十丈,县衙建于城内。至万历年间,城池修筑至会城河边,周长约五公里,新会城成为了广东第三大城,仅次于广州城和潮州城。嘉靖元年(1522年),佛朗机人别都卢及疏世利率领五艘船入侵新会,明廷派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张嵿应战,史称西草湾之战,此战从西草湾海面一直打到了哨州海面,最后明军大获全胜。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德鲁(Framcisfode Tello)派萨穆迪奥(DonJuan de Samudio)在虎跳门河岸设立据点,不久被官府派兵驱赶。崇祯七年(1634年)六月,荷兰东印度公司海盗刘香,入寇新会掠劫。两广总督熊文灿招抚不果,调郑芝龙军队歼灭之。
崇祯末年(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所灭后,新会仍为南明的管辖范围。至绍武元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十二月十五,清朝将领李成栋带军攻陷广州,并委派林凤翱为知县,将新会纳入清朝领土。然而,永历二年1648年四月十五,李成栋转投南明,新会一度归回南明管辖,但永历四年(1650年)十一月初二,清朝的尚可喜及耿继茂重夺广东,新会才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永历八年,南明安西王李定国接连三次攻打新会城,围攻新会城八个月之久,城中粮尽,守城清军吃城内居民充饥,到十二月初,吃掉居民近万人,其后章京鳌拜率八旗军赶到,以火箭大破象阵,李定国败走。康熙元年(1622年)清廷为防沿海居民接济明朝遗臣郑成功,下令迁海,沿海居民需向内陆迁徙50里,加上实施海禁,新会受严重影响。后来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总督周有德请求复界,到康熙八年(1669年)朝廷允许驰禁,居民陆续迁回。康熙五十七年,清政府设置崖门炮台,嘉庆十四年(1809年)迁至现址。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由于炮台火力威猛,守卫森严,以致英军不敢攻打,而转攻虎门。咸丰四年(1854年),新会天地会首领陈松年、吕萃俊率领红巾军响应太平天国在江门起事,史称狗山起事,不费一兵一卒占领江门。围困新会城六十日之久,两广总督叶名琛派兵前来镇压,起事最终失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根据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第十六条规定,江门开辟为通商口岸,并于两年后正式通商。
民国以后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后,黄明堂、黄梓等人在杜阮领兵起义,率领民军进攻会城,于11月10日和平光复新会。新会境内在清末开始修筑新宁铁路;民国时又修筑新鹤、江佛等多条公路交汇在县城东北10公里的江门镇,新会县城的交通枢纽地位逐渐由江门镇取代,江门的快速发展,并于1925年11月26日正式脱离新会独立成市,直到1931年2月26日才复归新会管辖。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军于1939年3月28日,派出南支派遣军藤田旅团2800人从鹤山杰洲登陆入侵新会。国民革命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因军备落后,最终失守。4月2日,日军太田部队攻入会城,不久之后,新会全境大部分地区沦陷,县政府流亡到双水豪山张将军家庙,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派出一三○师团参谋长吉村芳次等人在台山公益胥山中学向六十四军投降,新会正式光复。 1945年11月至1949年秋的国共内战期间,中共武装组织曾多次对新会县的国民党军队的发动偷袭。1949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师和平占领县城会城,中华民国国军溃逃。自此,中国共产党及其创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了在新会县的统治。
(1933年的大新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会县曾分别属珠江专区、粤中行政区、佛山专区、江门专区、肇庆专区、佛山地区、江门市管辖。1965年7月19日,新会县划出东南部上横、西安等地与中山县斗门、乾务、白蕉等地合设斗门县。1992年10月8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新会撤县设市,为省直辖县级市,由广东省政府委托江门市代管。[4]1951年1月12日江门重新设市,之后半个世纪新会划出外海、潮连、礼乐、棠下、杜阮、荷塘等镇归江门市管辖,到2002年9月成为江门市一个市辖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