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民间文学

家乡区县: 江苏省海门市

民间故事、传说 境内东北部紧靠黄海,居民常与海接触,故借自然天象、海神龙王一类虚幻飘渺、形象生动的故事或传说,反映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美的向往。“沙地”交通方便,人口稠密,产生了不少反映人们生活、劳动和体现“沙地”民俗民风的趣味性故事,其中“乌女婿”(乌,意为傻,海门沙地方言)的故事妇孺皆知。“曹秀珍”和“杨圣岩”两个机智人物的故事,分别流传于北部和南部地区。“曹秀珍”源于通东流传的“曹瘦脸儿”;“杨圣岩”、“徐文长”由崇明传入海门。有关地名由来的传说和民俗典故,记载着海门的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传说选 癞巴镇。清代咸丰初年,树勋乡西南角,海界河南岸仍是苇荡连绵,这里有个港湾,是船只避风停泊之地。是时,开荒造田的迁徒者渐多。海界河北又有河道相通,商贩、客运倒也繁忙,于是有人就在这河叉处开起了小店,经营日常生活用品。车夫船户过路客商等,在此喝茶解渴,避风躲雨,或买饼充饥。小店主是个女人,为人厚道,迎宾送客,笑口常开,生意甚是兴隆。然美中不足的是这位女店主生就一脸麻子,皮糙形丑。常来这里的车夫脚班暗地里称呼她为“癞团娘娘”,但又觉得如此称呼有辱以人,于是就称这小店为“癞巴店”。女店主倒也喜欢,以为此店实在也象是蹲在海界河北岸的一只发财癞蛤蟆。后来,开店者渐渐增多,形成一条小镇,遂称之谓“癞巴镇”。民谣 境内民谣以生活歌谣为主,反映人民的劳动生活情况。童谣,是让幼儿学语,增强记忆,取乐逗耍孩子为主。压韵、常用问答式、顶句式编成口语压韵的作品。题材大多为“猫尼咪咪”、“外婆桥”、“天上星”等,犹如绕口令。1993年,陈伟功搜集整理的《海门童谣》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另有一些革命战争年代的民谣至今仍在群众口头流传.说利市 说利市即说吉利话。流行于通东地区。结婚庆寿,砌屋造船,或春节期间,有专门艺人说利市.说吉利话的还有“跳钱龙”﹑“送菜头” ﹑“送春牛” ﹑“摇钱树”﹑“念佛祈”等。这几种形式从里下河地区传入。在表演上只是使用的道具不同,念词上却是大同小异。有时表演者还即兴编词,逗乐围观者,如“十八摸”。他们在春节期间,游乡串村,沿门乞讨,美其名曰“跑发财”。摇钱树。神话中的宝树。一摇即会落下许多金银财宝。道具为一束新鲜柏枝,系红绸带,柏枝上挂十几个小铜钱。一人表演,以年轻女人居多,将“摇钱树”执手中,立门前,边摇边以快板形式念祈福求财的吉词,铜钱“当当”作响为节奏。“摇钱树进门来,粮户人家要发财,摇到东......摇到南......摇到西......摇到北......”主家送以小钱。送菜头。“菜头”(彩头的谐音),是获利的好兆头、好口彩。道具为用一根小竹杆,系一根红线,下吊一棵用红纸包扎的青菜。表演者一般为男子,进宅立于门前,口念吉词。“菜头到,花稻好,菜头落地,粮户人家得田买地。财主老爷哈哈笑,菜头对东,粮户人家一世吃勿通;菜头对南粮户人家生活天天像过年;菜头对西……菜头对北粮户人家要造屋,要造前三埭,后三埭,三三见九埭,凤凰飞勿过……”演毕,主家送糕、饼、圆子或小钱。念佛祈。此形式流传于南部“沙地”为多。表演者为一男子,手持木鱼,边敲边唱,内容为求神消灾,多子多福,发财享乐等吉词。每段唱词末都有“南无阿弥陀佛”为结尾,海门山歌中的“佛祈调”就是由此而来的。

weirdo(2014-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