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名来源探析 安顺市
安顺市位于东经105度44分~107度16分,北纬25度21分~27度21分,地处贵州省中部,乌江南岸、北盘江以东。共辖有西秀区(原安顺市)、普定县、平坝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等6个县、区。
安顺市、西秀区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废普定府保存州,改名安顺州,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九月,为安顺军民府,民国3年(公元1915年)改安顺军民府为安顺县。1965年撤安顺县,设安顺市,2000年改安顺地区为安顺市,原安顺市为西秀区。安顺地处黔中,是湖南通往云南乃至东南亚的要道,由于地址位置关系,开发的时间较早,其名称可能是与人们的意愿相关,预祝人们的生活、经商、出行等一路顺畅。
普定县
普定之名在历史上出现较早,在建置上往往与今安顺市密切相联。这一地区历来是彝族的世居地,所以在宋朝时被称为"普里部",是东爨乌蛮的一个部分,南宋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普里部内附,置普定府,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废府置普定路,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置普定县,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普定卫,清康熙11年(公元1672年)改普定卫置普定县,1913年仍然沿用,此后没有变化。普定之名早年用彝语记汉字,设置府、县、卫之后则完全是汉字汉意,为普天之下一片安定之意。
平坝县
平坝之名始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闰四月置的平坝卫,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平坝卫设县,名安平县,民国3年(公元1915年)内务部以与直隶安平县、云南省安平厅重复,改名为平坝县,为"地多平旷"之意。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关岭之名,如按传说之时计算,算得上是贵州省中县名来历较早的县份之一。相传三国蜀丞相诸葛亮南征时,曾与部将关索在此安营扎寨。由于关索将军体恤民众,深得民心,士人感之,遂以岭命名为"关索岭",县以岭名。明洪武五年(公元1392年)命关索岭守御千户所入永宁州,1913年废州置永宁县,1914年更名为关岭县,1958年省入镇宁县,1961年复置县,1981年3月成立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置和宏州、达安州,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筑城,置纳吉堡。"纳吉"为布依语地名,"纳"为田,"吉"为某某地方。十八年改和宏州为镇宁州,改达安州为永宁州,镇宁之名从此开始。县名带有统治者镇压少数民族以达到"安宁"之意。
紫云苗族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废康佐长官司,七年置威远营,八年置归化厅,1913年废归化厅置归化县,1914年因与福建省归化县同名,遂以城郊紫云洞而名为紫云县,1958年入长顺、望谟二县,1961年恢复,1965年成立紫云苗族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