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阳楼是著名的渭华起义的发起地和指挥,在渭南市固市中学校内。
作者简介:郑谷,字守愚。袁州区人。唐末著名诗人。光启三年(887)进士。官至都官郎中。郑谷7岁能。父史,开成中(公元八三八年左右)为永州刺史,与侍郎司空图同院,图见而异之。光启三年,(公元八八七年)举进士第,授京兆鄂县尉。迁右拾遗补阙。乾宁四年,(公元八九七年)为都官郎中,诗家因称郑都官。又尝赋鹧鸪诗,流传人口,因号郑鹧鸪。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为薛能、李频所赏。与许棠、任涛、张嫔。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唱答往还,号“芳林十哲”。
固市中学,原名渭阳中学,因地处渭河之阳、校内有座渭阳楼而得名。追溯固市中学的历史,不禁使人肃然起敬。她在20年代是我党在渭北开展革命活动的中心,校内的"渭阳楼"是中共五一县委的旧址。1925年秋,李大钊派方仲如回陕开展党的工作,曾在此成立了"中共渭阳特别支部",发展党员132人。他们在渭阳楼每周举办一次读书会,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成立了"渭南青年社"等进步团体,革命活动如火如荼。当年的渭阳,是令先进知识分子向往的地方,被誉“东方的小莫斯科”。
渭阳楼始建于1922年,其前身为故市镇东门外的九郎庙。1921年秋当地筹建了原渭南县最早的小学——故市高等小学堂,并于1922年招生,在这期间渭阳楼也得以建成。学校1924年扩大规模后,改为渭阳中学,并开始招收中学生,学校即因渭阳楼而得名。 据介绍,当时的校长韩仲范是北大学生、共进社成员,他聘请了一批北大、北师大毕业生如杨晓初、张性初、李海峰等任教。这些进步知识分子的到来,为以后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25年,与韩仲范同为北大学生的共产党员方仲如,根据中共北方区委的指示来陕开辟党的工作,于1926年5月成立了中共渭阳特别支部,方仲如任特别支部书记。从此,渭阳中学便成为渭北革命活动的中心。
渭阳特支成立后,组织学生阅读进步书刊,改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启蒙教育。通过举办训练班、听报告、讨论等,提高党团员的政治素质,积极组织农协,开展农运。到1927年7月,中共渭阳特支下辖支部11个,党小组2个,党员132人。
1927年5月1日,陕西省主席于右任批准在渭北设五一县,与渭南分治。其后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到同年7月下旬,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将中共渭阳特别支部改组为中共五一县委,县委驻地渭阳楼,当时全县已发展党员400多人,团员600人。1928年3月24日,受陕西省政府指示及冯玉祥电令,国民党渭南县公署派一营军队和警察包围五一县委驻地——渭阳中学,逮捕教职员党员刘仲哲、高步诱,党团员学生武定一、张醒耀、高尚谦、朱风训、王希晏和进步学生张文化等,渭阳中学被查封。中共五一县委遂转移到信义陈家滩、龙背青龙等村。
渭阳楼是渭华起义的策源地之一,当时的渭阳中学因此有了“渭北革命摇篮”的称呼。当时处于幼年时期的共产党渭阳党团组织,从创建到成立五一县委为止,虽然时间不长,但以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中坚的广大党团员的努力,也为党做了不少工作,积累了斗争经验和锻炼了革命群众,特别是他们那种传播革命思想、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