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镇的巨变
金沙县城关镇位于金沙县中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51.03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6个社区、1个家属委员会。2008年,全镇有10万余人、其中城镇人口4.2万人、农村人口5.8万人。
城关镇原名打鼓新场,1941年金沙立县,驻地打鼓新场(今城关镇),是明清时期川盐入黔至滇、藏的重要中转地和方圆百里的物资集散地,当时商贾云集,商贸繁荣、被列为黔北四大集镇之首,至今仍然有盐号、盐雕、古盐道等历史文化遗址。同时,城关镇还是革命老区乡镇, 据党史资料记载: 1936年2月10日下午,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第六军团17师在军团长肖克率领下,由新化乡土地垭进入城关镇头塘村,经罗圈岩下围子坡,直插打鼓新场背后,迅速占领了场镇西南侧的制高点大定坡、高岩寺一带,随即攻打金沙盐碉。碉墙厚两尺多,碉楼高大坚固,碉内驻有国民党地方武装盐防军近100人,据险与红军对抗。军团长肖克和17师师长吴正卿亲自部署向碉内的敌人发起攻击。在激烈的战斗中,17师师长吴正卿在一高楼上指挥战斗,不幸被冷枪击中牺牲。 17师在打鼓新场发动群众,打士豪、分浮财,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写标语、贴布告、作讲演,发动群众起来革命,动员群众参加红军。打鼓新场周围的群众,听说红军攻打了新场盐碉,纷纷涌到镇上。红军在新场街上,把富生同卓家的杂糖、郑吉亨和游亮西家的粮食、沈三合家的财产和盐商的盐巴分给广大劳苦大众。许多年过花甲的老人看到红军打富济贫,纪律严明,不拉夫,不派款,买东西付银元,关心穷人,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活了几十年,从来没有看到这样好的军队。红军真是干人的队伍、穷人的救星。”红军在新场停留三天,完成对敌战略钳制任务后,于2月13日上午,由打鼓新场出发,经西洛、平坝、石场、从太平进入大定(今大方境内)。
红军长征过金沙,把革命的种子播洒在金沙大地上,为党组织在新场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1938年,新场进步青年李绍夫、蓝运富等人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并到贵阳扫找中共贵州省工会。同年10月,省工委派秦天真来到打鼓新场考察进步青年,吸纳了李绍夫、蓝运富、林正良、刘星洲、余英等2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城郊的白云寺成立了中共新场总支委员会。随后,中共新场地下党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吸纳新党员,发展党组织,建立了清池党支部和石场党支部。后来,还发展建立了黔(西)、大(方)、仁(怀)三县中心县委。二是筹集资金,购买枪支弹药,准备实行武装斗争。三是以“文艺研究会”和“乡村教育团”的名义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抗日反蒋主张,创办《铁血》、《乱碰》墙报,剪贴《新化日报》革命文章宣传革命思想。1940年,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新场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因叛徒出卖,新场部分党员李绍夫、林正良、蓝运藏、蓝运铮等相继在贵阳被捕杀害。
1949年12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金沙县,1950年2月10日,在保卫金沙战斗中,金沙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兼县人民政府县长李旭华同志壮烈牺牲。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城关镇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到2008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14.5亿元;实现财税总收入7409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1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50元,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夯实
城关镇党的基层组建党建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以镇党委为龙头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全镇56个基层党支部班子团结,工作正常,为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曾多次被省、地、县党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基层党组织”;二是以党支部书记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镇56个基层党支部按照党章规定,完善“三会一课”学习记录制度,认真开好支委和党员大会及专题党建工作会议制度和组织工作、党风廉政、各项表、卡、册等制度完善,一批政治素质较好、办事公道、受群众拥护、文化程度较高、善于抓经济发展和人口控制,敢于抓社会治安的年轻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基层党建工作实现“五个好”。近年来,多渠道累计投入资金100余万元修建村级综合办公楼,实现了办公阵地化,2009年,又有9个基层党组织获得县级以上党组织表彰为“五好基层党组织”;三是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2008年底,全镇党员数量达到1720名:其中农民党员973名。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明显,95%以上的农民党员成为“双培双带”能手和致富能人,带动了全镇5000户村民脱贫致富。
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解放初期,城关街道只有罗马街、紫金街、扬叉街、光明街等8条街,集镇面积仅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1万余人。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城镇面积已扩大到14.5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增加到8万多人。现在的街道宽敞、经济繁荣,新建了河滨路、长安路、中华路、青云路、旭华路、龙泉路、合理路、龙凤路、民主路、长征路、新城区一号路、二号路、一中路等26条城市街道,黄金酒店、电力大楼、检察院大楼、国税大楼、中华酒家等高层建筑。在城区贯城河上修建了横跨两岸的中华桥、沙棠桥、唢喇门大桥、莲花桥、永乐桥、红岩桥和新城区1号桥、2号桥,缩短了隔河两岸的距离,方便了城镇居民的出行。
在大定坡下,建起了金沙二中、金沙教师进修学校、金沙第一小学、金沙第三小学和县人民医院、县委党校、县政府招待所等建筑。城关镇人民政府机关办公大楼也位于此处。依紫金山,新建金沙二小、文化馆、县政府大楼、农贸市场、县邮政、电信大楼、县客车站、县中医院等。对戴家堡进行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山头,并修建了吴正卿烈士纪念碑和电视差转台。在沙棠桥头,修建了李旭华烈士纪念碑。几十年来,吴正卿烈士纪念碑、李旭华烈士纪念碑、李旭华烈士墓和中共新场地下党建党遗址——白云寺,成为进行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在县城西面修建的长332米、宽8.5米、高5.7米的关门垭隧道,成为通往全县9个乡镇和毗邻的仁怀市、四川省古蔺县的捷径。同时,为满足黔北发电厂运煤需要,修建了县城东南环线和西北环线公路,并在东南环线建成了客车站大楼和货运停车场。东南、西北环线实现水泥硬化,日均汽车流量达3000多辆,今年又启动了东西环线道路路面改造。目前正在启动的景观大道将成为提高我县城市品位,改变金沙城市面貌的着力点。
镇域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城关镇的经济发展逐步增强,体现在工业企业蓬勃发展,商贸繁荣昌盛、农村经济支柱产业逐渐形成等方面。
工业经济蓬勃发展,一批骨干企业陆续落户城关。为加快经济发展,城关镇积极引进镇外资金,把调整产业结构与建设工业小区相结合,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使全镇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多业并举的格局。全镇从省内外引进资金数十亿元,新增工业企业上百户,涉及发电、煤炭开采、农产品加工、建材生产、生铁冶炼、食品加工等多种行业。其中,投资40亿元的黔北发电总厂在2004年全面建成投产,成为黔电送粤的骨干企业,带动了全县煤炭工业及其第三产业的发展。投资上亿元的贵州康星植物油公司成为国家级龙头企业,据不完全统计,由于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拉动了全镇的工业化进程,到2008年,全镇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4.5亿元。
商业贸易繁荣昌盛。随着黔北电厂全面建成投产以及新城区开发的带动,城关镇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因城镇建设失去土地的3500多名农民,转向经营运输、餐饮、娱乐、修理、加工、百货销售等二、三产业,收入稳定增加。2008年,全镇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4500户,实现营业收入16.7亿元,上缴税金1800余万元。
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目前,已经形成了杨柳、桃元、赖关等烤烟主产区域,2008年全镇烤烟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全镇烤烟实现收购值2000余万元,种烟农户户均收入上万元,在北部1万余亩油菜,均实行育苗移栽,亩产达150公斤以上,并在全镇范围内加快养殖业发展、在外寨、大定、太极等城郊村寨发展经果林和蔬菜种植。全镇有养猪大户180户,养牛大户60户,建商品蔬菜基地5000亩,仅2009年,经济林木发展到10900亩。到2008年全镇农民人均经济收入达到3650元。
农村面貌日新月异
一是镇内的农田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无到有、日趋完善。到2008年,全镇建成和完善了幸福大沟、千工堰大沟、偏岩河提灌站等农田水利施设,确保了全镇1万多亩水田的灌溉,建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18处、小水窖等160多口,解决了全镇 80%农民的人畜饮水困难,同时还启动了胜天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农村道路建设方面:全镇共修建了乡村公路300多公里,实现了组组通公路,结束了全镇广大人民群众运输靠人背马驮的历史。同时实现了户户通电的目标,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率、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
二是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自1992-2008年,全镇共完成5000多亩坡改梯工程,建成3000亩旱地浇灌工程,建成沼气池3000多口、苗圃地160亩、全镇累计实现退耕还林15000余亩,完成荒山造林8000亩,封山育林12000亩。加强对现有3个林场4500余亩的管护力度,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38.5%,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三是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有所居”的困难。仅2008年以来,全镇通过实施茅草房改造、农村危房改造,重建雪凝灾害危房等项目工程,改造农民危房达到376户。自2009年以来,城关镇还积极在古楼、外寨、丰景、联盟、前胜等村实施黔西北民居改造459户。在该镇鼓楼村,集中进行了167户黔西北民居改造,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点上,户户通水泥路,家家建设花池围墙,一栋栋“青砖剔透,木石古朴”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田园和绿树丛中。实现了“走路不湿鞋、村寨靓起来”。走进黔西北民居改造的农户家,犹如进入农家别墅,室内陈设华丽,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心底里兴起了一股到农村当农民去的感受。
城关教育谱新篇
玉屏书院已由2000多师生的金沙二小替代。大定坡前金沙二中巍然耸立,金沙进校成为师资和地方干部培训的中心。一小、二小、城小,树影婆娑欢声笑语,一中、二中、城中,红旗飘处书声朗朗。
1986年全镇普及小学六年教育,1993年高标准扫盲验收,1997年实现“两基”。2007年,金沙一中申报省级示范高中成功。2009年“两基”工作迎“国检”,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校园文化内涵丰富,承载着新场人厚望的教育,为这片热土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建设者,为国家和民族的兴盛输送了一批批栋梁之材。
如今,城关教育已发展到高完中4所、单立初中2所、小学24所、公民办幼儿园13所、高职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的基础教育体系。2009年镇域在校小学生12167人,初中生5354人,高中生7500人,普通中小学在职教师1250人。学校教学设施完善,教学功能齐全,为众多学子求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古镇新场,黔西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建设教育强镇的步伐将迈得越来越快。
我的能力秀:http://www.wm23.cn/lixun123
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129781726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5129781726?source=blog
我的词典:http://www.wm23.com/wiki/uc/89193.htm
我的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51356559.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