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姑开永德、乐园延绵十余里的石人大箐之上,春末夏初的蓝天下,一群群膘肥体壮的牛羊,星罗棋布般点缀于逶迤的山腰,或行或停,若隐若现,哞哞声咩咩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褐黄色墨黑色流光溢彩,相映生辉……
六畜自斯旺,五福从此多!从诸如此类的个案中,不难窥见纳雍畜牧业的全貌,亦不难看到纳雍畜牧业日新月异的变化。
曾几何时,“养猪为过年,喂牛为种田”。一直是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畜牧所追求的目标。
新中国的礼炮声,震醒了自生自灭的纳雍畜牧业。但是,解放初的纳雍畜牧业面临诸多问题——兽医技术陈旧落后,畜禽疾病防不胜防,百姓束手无策,畜禽听天由命。据统计,当时全县大牲畜存栏数只有4.4万头(匹),生猪存栏也只有5.3万头。
经过三年恢复时期的调整,随着畜牧业投入的增加,疫情发生相对随之减少,到1952年,全县畜牧业产值比解放初增长了23.1%,占农业总产值的43.69%,畜牧业的支柱地位开始显示出来。
面对无孔不入的疫病,1953年,纳雍第一个兽医站挂牌成立了。虽然它只有寥寥两名技术人员,畜禽的选种配种、防疫注射毕竟有了技术依托。至此,纳雍畜牧业告别了毫无技术保障的窘境,开始树起了治病灭疫的大旗……
当时,纳雍县人民政府提出了“增畜保畜”的畜牧业发展思路。全县人民紧紧围绕“增”“保”做文章,使畜牧业又得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增”字上,1951年至1953年,政府发放畜牧贷款,用以提高畜禽数量,帮助数千户农户购得了4090头牛和23144头猪。
在“保”字上,坚持“防重于治、治防并举”的措施,畜牧业职能部门相应提出了“隔离要早、封锁要严、消毒要周”的防疫灭病要求,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使各种畜禽得以健康成长。
这一“增”一“保”,达到了本末兼顾的初衷,取得了明显成效。到1954年,全县大牲畜存栏迅猛上升到6.9万头(匹),生猪存栏上升到8.3万头。
兽医人员积极向农户传授一些易学、易懂、易掌握的科学养畜技术,并加强与民间兽医的联系,形成了从技术人员到农户一体化的防疫战线。1956年,全县以猪瘟免化弱毒疫苗的第一次使用为标志,牛瘟、羊瘟、猪瘟等得到有效控制。1957年,全县大牲畜存栏达到72000头(匹),比1952年增长45.6%;畜牧业产值达到699.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2.1%。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跃进”中以饲养场为单位的牲畜集中饲养模式取代了私人饲养,到了1960年,纳雍的饲养场就有300多个。
这种牲畜集中、圈舍集中、饲养员集中的集体饲养使已经偃旗息鼓的畜禽疫病又死灰复燃,牲畜死亡率达5.4%。到1962年底,全县大牲畜存栏降至5.2万头(匹),与1957年相比,下降了36.7%。1962年,当全县牛存栏数骤然降至4.15万头的时候,农业生产首先感觉到了危机。
为了加快畜牧业的恢复进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由生产队给农户划定一定数量的自留地、饲料地。从此,连续五年下滑的畜牧业生产局势终于得到了遏制。到了1965年,全县大牲畜存栏数回升到6.97万头(匹),生猪存栏数回生到9.05万头,分别比1962年增长34.1个百分点和106.8个百分点,畜牧业这棵大“树”赢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鼎盛时期。
1973年—1975年间,由于兽防工作的瘫痪,导致了鬃岭、阳长、乐治等地相继发生大面积炭疽病,共计死亡392头牛、11匹马、4l头猪、11只狗;“文革”十年,全县大牲畜存栏一直在7.4—8.8万头(匹)之间徘徊。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了。党的农村政策,同样给畜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但是,畜牧业的发展,还需要一个完整的、有组织的职能机构,才能够有条不紊地上规模、上档次。1979年底,经县委、县政府批准,纳雍县畜牧局成立。新组建的纳雍县畜牧局一开局就出手不凡,大胆提出了“一种二料三管理”的畜牧业发展思路。
从1980年开始,县畜牧局展开了引种方面的工作。
为了寻找适合纳雍自然条件的畜禽品种,畜牧工作者下贵阳、上成都、走大方、跑威宁,经过认真筛选,先后引进了“长白”、“苏白”、“荣昌”、“杜洛克”等良种猪,来航鸡、半细毛羊等畜禽品种。
引种是权宜之计,品改是长久之计。以牛改为例,县畜牧局积极推广人工授精输配技术,仅1980年就输配母牛100多头。尔后,随着全县15个人工改良点的相继落成,人工输配力量不断得到加强,到1984年,全县已实现了人工输配母牛2000头的记录。在猪品种改良方面,1983年,居仁区率先建成人工输配点,1984年,全县人工改良能繁母猪达3500头次。
1982年,在地区草地工作站的指导下,纳雍县畜牧局根据贵州省畜牧局下达的《关于开展部分县细线条规划草场资源的通知》的指示精神,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县草山草坡进行了实地勘测,共采集到牧草标本2000多株,确认野草标本52科227种,并绘制了《纳雍县草山草地分布图》,撰写出草场设计任务书和资源调查报告,为全县牧草饲料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纳雍畜牧业的制约因素是:农牧争地、人畜争粮。因此,畜牧业的发展只能因循各种现实因素,发展食草节粮型畜牧业,建立以农户为主的立体畜牧业。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才能够实现生产化和规模化。
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纳雍畜牧业采取品种选育、牧草改良和桔杆利用、配合饲料、畜产品加工、生态农业一条龙的做法,使全县畜牧业不断向科学化和市场化迈进。1984年,生猪存栏数达14.9万头,大牲畜存栏数达9.5万头(匹),羊存栏2.8万只,家禽存栏51万只,畜牧业产值达到2224万元,比1980年增长了30%,受益于畜牧业的农户也不再局限于“鸡蛋换油盐、喂马免磨肩、养牛为耕地、养猪为过年”的民谣之中了。
依托“一种二料三管理”的畜牧业发展思路,1985年的畜牧业生产又一次捷报再传:畜牧业产值为2953.9万元,比1984年净增729.9万元,增长32.8%……
成绩虽然令人刮目,但是,畜牧业的发展永远不能划上句号。
为了在二十世纪最后的十五年时间内决战贫困,从1985年1月开始,县畜牧局组织精兵强将,跋山涉水,餐风露宿,用了半年多时间,对纳雍的畜牧资源进行了调查,共收集整理数据300000多个,拟写了畜牧业近、中、远期规划。这一工作,获得了毕节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在畜禽疫病防治方面,1988年7月至11月,县畜牧局对全县范围内3822户农户的17408头牲畜进行了病疫抽样检查,共采集到血清568份,诊断出疾病11种,查出阳性病8种264例,首次利用血清学诊断出牛兰舌病这种新型疾病。这次有的放矢的检查,基本上摸清了纳雍畜禽疾病的种类及流行情况,对制定畜禽防检措施提供了依据。
通过广大畜牧工作者在畜禽品种、饲料、防疫、管理等方面的不懈努力,全县畜牧业生产不断刷新记录,到1989年,全县大牲畜存栏数已达139197头(匹),生猪存栏数达238285头,羊存栏数达44844只,禽兔存栏达1109501只,分别比1984年增长57.1%、46.5%、60%、115%。
纳雍,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据1982年市场资源普查表明,全县共有草山草地35.8万亩,大小草场319片。其中,面积超过万亩的草场就达8片之多。
锦上添花的是,得益于《中国3356项目》的实施,全县又增人工草场草地15000亩。
面对如此价值不菲的草山草地资源,纳雍畜牧业,又将如何寻找进入市场的道路呢?
引导是基础,防疫是保证,草料是前提。
于是,在纳雍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畜牧局提出了“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功能,加大改良力度,健全畜牧技术服务体系,促成畜产品走出县境,使畜牧产业向生产科学化、服务社会化迈进”的发展思路,并付诸实施。
1990年,百兴、曙光两地先期建成疫病防治综合试验点,为全县的防疫工作做出了示范,随着全县防疫能力提高,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下降,1992年与1990年相比,畜禽发病率下降了4.5个百分点,死亡率下降了2.31个百分点,仅生猪一项就减少了经济损失33万元。
1994年与1992年相比,生猪发病率下降了1.14个百分点,死亡率下降了5.98个百分点。仅此一项就减少经济损失170.5万元。
在防疫工作取得明显效果的同时,畜产品的销售市场也逐一打开。1996年,为了给畜产品找市场,纳雍专程派员前往水城、昆明等地进行畜产品市场调查,给全县的鸡蛋、黑山羊、黄牛等找到了出口通道。据不完全统计,仅1996年,销往水城、昆明、安顺等地的禽蛋产品就达1000多吨,出境的黑山羊将近10000只,肉牛售往境外的数量达5000多头。
随着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了其它相关行业的兴旺,最终又体现出另一重经济效益。1996年以来,两家年产量为4000吨的配合饲料加工厂、大大小小的几十家饲料添加剂门市应运而生,外来饲料独家经营的格局被打破,鸡、鸭、鱼、牛、羊齐上阵,生 产、加工、锖售一条龙的新秩序日渐形成,畜牧业由此实现了单一化向多元化、综合化发展的转折。
一度遭受冷落的品种改良再度崛起。1999年人工输配改良点达23个,输配母牛2700头。
1998年,全县大牲畜存栏17.29万头(匹),与1989年相比,增加24.3%,生猪存栏26.69万头,与1989年相比,增加12..5%,羊存栏6.07万只,比1989年增加35.5%,禽存栏115. 37万只。出栏分别为2.05万头(匹),19.29万头,1.4l万只, 112.68万只,肉类总产量达2557.19公斤,禽蛋产量63.07万公斤,畜牧业产值1.84亿元。
1998年7月,为了保证财政税收,纳雍畜牧局在武佐、厍东关、沙包、羊场、张维、阳长这六个主要进出口通道上设立了畜禽防检税费统收换证点。此举,既避免了畜禽税费流失,又有效控制了外来畜禽病源的入侵。这是一条“以牧养牧、以牧促牧”的自我发展道路,它改变了畜牧业长期依赖财政拨款的被动局面。仅 1998年8—12月,畜牧局入库畜牧税费就达14.8万元。既抱西瓜,又捡芝麻。1999年县委、县政府组建畜牧业承包集团,分配畜禽税费征收200万元的任务。1998年,纳雍建成了21个各具特色的畜牧专业村。其中汗齐脚、岔河、碓叉、闹地等专业村成绩最为显著。在武佐养猪专业村,人均年收入超过1000元的农户比比皆是;在汗齐脚村,有养羊大户21户,户均存栏山羊21只,户均年收入为1350元,碓叉村实现人均一头畜,户均收入超千元。
为了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牧业,纳雍各地掀起了推广桔杆氨化、微贮、青贮养畜的热潮,共涉及10个乡(镇)、16个村、525户,每年平均氨化桔杆1376吨,青贮886吨,加工草粉1152吨,饲养牲畜4856个黄牛单位,出栏牲畜2848个黄牛单位,带来近百万的经济效益。
从1949年至1999年,五十年岁月中,纳雍畜牧业在引种、防疫、加工、销售等环节上取得了协调同步发展,成了纳雍一棵不可缺少的经济支柱,有越来越多的人民借畜牧业之力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驰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