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沔城是湖北省唯一的区级回族镇,全镇回民5000多人,清真寺是沔城回族镇的象征。建国前,沔城有清真寺两座:清真东寺位于七里城,建于明洪武年间,占地4500平方米;清真西寺位于红花堤,建于清嘉庆年间,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 1941年,两寺均毁于战火,寺内所存大量伊斯兰教经典、期刊及各种文物、碑刻等都荡然无存。
1955年,政府拨款在红花堤清真寺废墟上重建了沔城清真寺。1987年,沔城成立回族镇后,在省民委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政府再一次拨款扶助,对原有清真寺改修扩建。使现有建筑规模超出原来的两倍,形成新的格局。临街建有2层结构的门楼,楼顶圆拱,面墙装饰及门窗一律为阿拉伯式建筑风格,通过约30米长、18米宽的院落,是中国仿古建筑样式的朝觐大殿,古朴典雅,内空轩敞,整体造型庄重、肃穆、高雅,极富民族风韵与伊斯兰教文化特色,一次可容纳300多穆斯林聚礼。
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系阿拉伯语,原意为“顺从”、也含“安宁”、“和平”之意,意为“归顺安拉的意旨”和“服从安拉的命禁。”伊斯兰教在唐宋时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元时称“回回法”,明清称“清真教”、“天方教”,民国时称“回教”。1956年,国务院规定统称“伊斯兰教”。“清真”这个词,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用它表白自己和歌颂友人清高廉洁的品格。到了明清时代,伊斯兰教先贤马注等人把清真注入了新的意义,这就是用它来表达创造宇宙万物,清净无染、真乃独一、至清至真的主宰——安拉。所以安拉喜悦的伊斯兰教也称“清真教”;拜祷安拉的场所叫“清真寺”;按清规制作的食物叫“清真食品”,如“清真糕点”、“清真牛肉”等;而专门按伊斯兰教义进行买卖的企业称“清真饭馆”、“清真餐厅”等。“清真”二字的含义包括行为的清真、信仰的清真、饮食的清真、财帛的清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