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鸿雁传书到千里传音,人类的文明进步,离不开信息传递。可是较为落后的纳雍,直到1917年才结束无邮的历史,但近年邮电事业的迅猛发展,却为全县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917年12月26日,谌俊卿受大定三等邮局的委托,在大兔场的街上开办了一家邮政代办所,从此,结束了纳雍无邮的历史。1941年4月17日,贵州省邮政局派一位三等一级邮务到大兔场(雍熙镇)来组建纳雍丁等邮政局,尽管邮件往来全是依靠邮电术语称之为“步班”的人工投递、收发和接送,但标志着纳雍已经初具现代邮政的雏形。
1949年12月26日纳雍解放,12月28日军管会接管奄奄一息的邮政电信,步履维艰的纳雍邮电事业从此翻了一页。1951年3月,人民政府将互不相属、各自为政的邮政、电信两局合并成立邮发合一、安全高效的邮电局后,信函、快件、包裹、汇兑、集邮、邮政储蓄、报刊发行、电报、电话、特快专递等业务的开办和各区乡镇的支局、代办所的陆续成立,纳雍的邮电事业也和其它行业一样,步入了蓬勃发展的全兴时期。从1951到1957的六年间,全县的支局、代办所已经发展到109个。
1958年4月18日,纳雍到毕节的公路修通,纳雍的邮件往来结束了人挑马驮的历史,随着纳雍至毕节、纳雍至水城、纳雍至张维、百兴、王家寨、乐治、姑开、昆寨等汽车邮路的先后开辟,日送千家信、时传万家音的服务网点延伸到了全县的每一处乡村集镇、工厂矿山,而且邮运设备也从两匹马,发展到了有两辆中巴车、一辆吉普、四辆特快专递车,邮路总长也从原来的75公里发展到1514公里,即便是边远山区的支局或代办所,也大部分使用上了摩托车、自行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极大地提高了信函的信息时效和投递的准确率。
电信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1950年纳雍县人民政府接管时,竿无一根,线无一寸。为了缩短与外界信息交流的距离,1951年,人民政府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架通了纳雍至毕节的长途电话线,为了更好地保证通话的质量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1952年将毕纳线由单线改为双线;1958年又将铁线改为铜线;1986年开通纳雍至毕节12路载波线路;1994年开通毕节至纳雍的240路长途数字微波电路,结束了通话仅靠明线传输的历史;1997年又开通了毕节至纳雍的光缆线路。从纳雍至毕节的电信线路一年一个新台阶,几年一个新面貌,不断吸收信息技术的先进成果,更新传输方式,提高通话质量,确保信息密级。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纳雍的邮电事业取得了1978年前无法相比的巨大成就。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在相继开通了纳雍至毕节、纳雍至水城、纳雍至织金这三条出境的光缆干线后,又先后开通了县城至沙包、龙场至寨乐、百兴至阳长这三县乡光缆干线,满足了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纳雍1990年就在全省所有的县局中,率先告别了“摇把式”的老式电话机,进入了全国长途电话直拨网,1996年建成3000门程控电话,在全地区第一家实现市内交换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完成了有线通讯的飞跃性跨越,而且还较早建成并开通了126、127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实现了传输方式有线与无线的结合。BP机、大哥大,交通工具上的车载台等先进通讯工具,让您和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亲人“彼此谈心有捷径”。
未来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信息的时代。为使邮政电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纳雍的市话容量已从建国之初的10门发展到今天的14000门,用户话机从1部发展到现在的4362部,其中私人住宅电话3703部,农话容量从1957年的510门,发展到1997年2400门,乡乡实现程控电话,用户的话机从1951年的9部,1957年的37部发展到现在的1596部;全县的有线和无线通讯全部实现了微机管理并已进入了国际互联网。1999年又投资1200万元,进行市话扩容。
在省、地邮电主管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局领导的带领下,纳雍县邮电局全体职工经过十年的奋力拼搏。纳雍的邮电事业得到了超前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邮务发展的数据和事例就是无可辩驳的证据,比如按人口平均使用邮电业务的资费计算,1981年纳雍人均只有两角七分钱,当时,仅相当于每人每年寄封半信的费用,排在全省最末,十年后,纳雍全县人均使用邮政电信的资费已经上升到1.46元,从全省最末走向第一。
随着机构的不断健全,服务范围日益扩大,信函、包裹、汇兑、集邮、电报、电话、邮政储蓄、报刊发行、特快专递等邮政业务也逐年大幅度递增。1998年全局实现业务收入708万元,是1977年10.62万元的70多倍,创税利24.25万元,较之1978年增长了65.5倍;1997年全局固定资产总额达到2488.35万元,较之1978年的393万元增长了6倍多,与1957年前的房无一间、车无一辆更不能同日而语;全员劳动生产率1997年达到人均5.44万元,较之1977年增长了52倍。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国家的有关文件精神,1998年邮政和电信分营,分别更名为邮政局和电信局。年末统计时邮政局完成业务总量116万元,业务收入23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3.2857万元;电信局完成业务总量59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11.3万元,市话新增号1034户,农话放号573户;面对信息产业日趋激烈的竞争,根据国家的有关文件精神,1998年6月无线寻呼、从邮电局分离出来,移动电话1999年6月从电信局分离出来,成立移动通信公司纳雍营业部,以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天道酬勤,有为有位”,付出一分耕耘,就必然有一分收获。纳雍邮电局获省、部级等奖给的奖旗、奖状90多面(张);1994年被地委、行署授予“1994──1997年度文明单位”,先后被省局授予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称号;1995年,获省委、省政府授予“1992──1994年度文明单位”;1999年再次获省委、省政府授予“1995──1998年度文明单位”称号。50余名(次)党员、职工分别被评为省、地“优秀党员”、“优秀党员工作者”、“思想政治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服务明星”、“优秀技术干部”等荣誉称号。
为支持邮电事业的发展,人民政府在百废待兴的1952年就在县城无偿划拨出一块土地给邮电局使用。1957年贵州省邮电局拨款1.5万元给纳雍邮局建办公、生产用房,县政府随即在县城的黄金地段无偿划拨一块土地使之配套,当年就建成砖木结构的181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和一栋345.5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填补了纳雍邮电局几十年来无办公、生产用房、职工宿舍和固定资产的空白。此后,政府又不断地加大投入和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在不断对通讯设备进行更新换代的同时,还为12个乡分局和代办所建了办公、生产用房,为县邮电局又盖了两栋职工宿舍。
1957年第一栋职工宿舍楼建成时,345.5平方米的住房分给了20户职工,每家平均仅有17.25平方米。为了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和居住环境,局领导多方筹措,继1987年建成第一幢办公楼后,九十年代又陆续新建了3栋办公楼,改造并新建了总面积6620平方米的宿舍楼五栋,使职工的人均住房达到38平方米。为了改善基层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局领导又多方协调,筹措资金,为区、乡的12个支局或代办所的同志新建或翻盖了住房,配备了彩色电视机。1997年又投资10.8万元,请贵阳市园林局对办公楼院进行改造,构成了纳雍第一个灯光喷泉、干净整洁、草茵花艳的园林式院落。毫不夸张地讲:经过十多年来的不懈努力,邮电系统的职工住房,在今天的纳雍山城是相当漂亮的。假如你走近1997年建成的邮政电子化营业大厅,电子感应的玻璃大门就会自动开启,步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向你提供各种邮政服务的电子显示屏,大厅里排列整齐的银白色的铝合金门窗,墨绿色的邮件铁皮柜,镶嵌黑色大理石的营业柜台和一排排方便用户而设置的长木椅等,会让你由衷地感到这里的一切是那样的秩序井然,一切是那样的舒适宁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邮件的手工操作已经明显地跟不上时代飞速发展的节拍,为了更好地与时代同步,与外界接轨,纳雍县邮电局在邮件的处理上,函件处理机、包裹处理机、邮件过戳机等先进设备,代替了过去手工操作。在今天的自动电话机房里,过去一排排话务员戴着头盔、对着话筒大呼小叫的场面,已经成了过时的风景。今天邮电局除了拥有像邮政储蓄、报刊发行、稽核刷卡、邮务统计等不同用途的40多台微机外,还有“55”型人工报机1部,载波电报终端机两套,形象清晰、音质优美的电视电话会议设施等先进的通讯设备。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高科技的信息时代,为了不至于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落伍,邮电局居安思危,通过加强学习来提高最电队伍整体的科技文化水平。随着大批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同志陆续退休,局里就经常请他们给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同志传经验、教技术、讲做人,以避免出现人才的“断层”。随着一批从专业学校毕业、掌握邮电通信知识的年轻同志分来局里或走上领导岗位,职工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为了储备人才,还将一些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职工选送出动培养学习。对于大多数的在岗职工,则是鼓励他们通过拜师学艺或自学函授来提高自己的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水平。由于这些措施易于动作,行之有效,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已占全部职工的30%以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