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工夫茶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阳区

      潮汕工夫茶又称潮汕茶道,是古老的汉族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茶道之一。据考究,在唐朝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我们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这不仅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潮汕功夫茶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所谓的工夫茶,并非是指一种茶叶或是某个茶类的名字,更不是说与什么功夫有关。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与茶具的结合。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工夫,乃为沏泡时讲究的学问,品饮的工夫。


烹 煮

工夫茶之功夫,在于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沏泡,也是白费。潮汕工夫茶的烹法,讲究“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或称“八步法”。

八步法:

1、治器——冲茶前的准备工作,从起火到烧开水,冲烫茶具;

2、纳茶——将茶叶分粗细后,分别把茶叶装入茶壶,粗者置于底、中者置于中、细者置于上,茶叶不可装得太满,仅七八成即可;

3、候茶——讲究煮水,以“蟹眼水”为度,如苏东坡所说,“蟹眼已过鱼眼生”,初沸的水冲茶最好;

4、冲点——讲究“高冲”、开水从茶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茶叶冲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冲坏;

5、刮沫——冲茶时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壶盖刮去,然后把茶壶盖好;

6、淋罐——茶壶盖好后,即用开水冲淋壶盖,既可冲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壶外加热;

7、烫杯——在筛茶前,先烫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温,茶不易凉,也能使茶生香;

8、筛茶——讲究“低筛”,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筛茶方法,把茶壶嘴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然后如“关公巡城”般地连续不断地把茶均匀地筛洒在各个杯中,不能一次注满一杯,以示“一视同仁”,但一壶茶却必须循环筛酒以至于尽,即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品 味

      潮州工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工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工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冲泡流程:

一、鉴赏香茗:用茶则从茶藏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置于赏茶盘中,鉴赏。

二、孟臣淋霖:沸水浇壶身,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谓“温壶”。

三、乌龙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拨入茶壶,装茶的顺序是先细再粗后梗。

四、悬壶高冲: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满壶口为止。

五、春风拂面:用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

六、重洗仙颜:迅速例出壶中之水,是为洗茶,目的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烫杯,又谓温杯,转动杯身,如同飞轮旋转,又似飞花观舞。

八、玉液回壶:用高冲法再次向壶里注满沸水。

九、游山玩水:执壶沿茶船运转一圈,滴净壶底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

十、关公巡城: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的关羽,目的是使杯中的茶浓度一致,且低斟为不使香气过多散失。

十一、韩信点兵: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茶水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此称韩信点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宾、或以老幼为序。

十三、品茗审韵:先闻香、后品茗,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品饮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方动心”,茶汤香醇甘爽,回味无穷。

十四、高冲低筛:冲泡第二泡茶,重复九、十、十一步。

十五、若琛复浴: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斟妙香:重复九、十、十一步。

十七、再识醇韵:重复十三步。

十八、三斟流霞:冲泡第三泡茶。

马晓东(2015-04-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