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小莲庄

家乡区县: 浙江省吴兴区

  小莲庄是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汉族古典园林建筑。属于南浔首富刘镛(字贯经)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所在,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古桥西,北临鹧鸪溪,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

简介

面积17399平方米。原为刘氏归榇暂殡寓园,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在池周补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台榭,启建家庙,历时四十载,于1924年完成。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湖州莲花庄,而自名“小莲庄”。
小莲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清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2建筑特色

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
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
外园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


3主建筑群

荷池南岸主体建筑“退修小榭”,临池而建,设计精巧,是江南水榭建筑的精品。此榭的溪曲廊连“养新德斋”,是主人的书房,因院内多植芭蕉,故又名“芭蕉厅”。荷池北岸外侧为鹧鸪溪,沿溪叠有假山并植矮竹护堤,堤上建有六角亭。堤东端建有西式牌坊一座,门额上的“小莲庄”三字为著名学者郑孝胥所书。荷池东岸,原建有“七十二鸳鸯楼”,抗战时被毁,其南侧有百年紫藤,似卧龙参天盘卷,枝叶茂密,伸达五曲桥顶,每到花季,即如紫色的彩带悬绕于桥顶,美不胜收。
小莲庄风采
小莲庄风采(14张)
荷池西岸较高的建筑“东升阁”,是座西洋式的楼房,俗称“小姐楼”。室内用雕花圆柱装饰,壁炉取暖,窗的外层用百叶窗遮光,为法式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西岸另建有“净香诗窟”,是主人与文人墨客吟诗酬唱之处。

荷池西岸长廊的壁间嵌有《紫藤花馆藏帖》和《梅花仙馆藏真》刻石四十五方,故名“碑刻长廊”。刻石书法真、草、隶、篆各体皆备,刻工精妙,字体遒劲,文采飞扬,与宁海《渤海藏珍》帖石并称与世。为不使长廊有长而呆板之感,北以桥亭为端,中隔半圆亭,南以扇亭为终,并引接家庙。
刘氏家庙,是小莲庄的主要建筑群,与园林长廊一墙之隔。家庙始建于1888年,于1897年落成,为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家庙坐北朝南,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正厅和馨德堂等。家庙正厅面阔三开间,明间进深五柱四间,次间进深六柱。正厅明间悬宣统皇帝御赐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以示刘家的荣耀。馨德堂在家庙正厅的北侧,该堂为楼厅建筑,底层面阔三间,周转卷棚轩廊,楼上四周有宽大的周转廊,故俗称“走马楼”。馨德堂装饰十分讲究,门窗棂心都用硬木雕出钟、鼎、钱币等博古纹饰,四周用卵石瓦片花街铺地。后院树木参天,湖石叠峰,清静幽雅。
在家庙的西侧为刘氏义庄,建于1922年,在义庄天井内植有古桂两株,故名“桂花厅”。后厅为忠孝祠,供奉刘氏十世祖宋侍郎忠公刘汉弼遗像,现为“叔萍奖学金成就展览馆。义庄西侧与嘉业堂藏书楼毗邻,藏书楼东护河旁是刘氏家庙甬道,两旁植百年古樟,中铺青石板,愈感幽深肃穆。


4散文名篇

初识小莲庄
汪宏钰
江南小莲庄,十亩荷花塘。
在部队时,每次回乡探亲都要经过南浔镇,因此小莲庄这一地名早有耳闻。但却一直以为它是一个村庄呢。这回随《虹口文化》报的一帮记者游了一趟小莲庄,才恍然自己太孤陋寡闻了,小莲庄原来是座私家花园。
初识小莲庄的印象是气派、幽深、秀美、别致。在近30亩地大小的范围里,集水榭亭轩、假山池塘诸园林建筑与牌坊、碑刻、私家庙堂等人文景观为一园。且因建于清末民初,园内的有些建筑还凸显出中西合璧之意趣。园中到处是古木扶疏,藤萝蔓连。小桥流水,拳石玲珑。这天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的秋雨把游人捉弄得游兴索然,每个景点都不能驻足太久,只能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过,我却因躲雨,在一处名为净诗窟的亭子里细心地听了一回导游介绍。
导游介绍,小莲庄又称刘园,是清代南寻首富刘镛和次子刘锦藻,历经40载寒暑,精心修筑而成,因慕元末书画家赵孟頫建湖州“莲花庄”别名。解放后归当地政府管理,现已作为浙江省的重点文物,正式对外开放了。一年四季,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上海……
导游的介绍,听了很有些感触。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喜欢游山玩水,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或是图个新鲜什么的?我看是兼而有之,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大都市里的生态环境太差,整天生活在绿颜色奇缺的水泥森林里,空气是被污染了的,水质也是被污染了的,什么废气呀,噪音呀,乌七八糟,让人喘气都不顺。一但远离都市来到绿树葱笼,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就有如鱼得水、飞鸟排空的畅快感。虽说政府花了大力气栽种花草树木,绿化都市环境,可供给植物落脚生根的地方实在太少了,以致于辟地造绿鼓捣出来的零星绿化充其量也不过是放大了的盆景而己。杯水车薪怎能满足市民们的需求。于是街头路边仅有的那么丁点儿绿地都成了市民们晨曦养性练身的好去处,更何况像小莲庄这样离大上海百把公里路程且又景色宜人的风水宝地。
小莲庄园内佳景有七八处之多,其中碑刻长廊、扇亭、御赐牌坊、后花园、荷花池等处最令人怡情悦性流连忘返。如据说是全国绝无仅有的扇亭,其设计就很别致,构造精巧,雕刻精细,工艺考究,亭内墙壁上还镶嵌着《刘氏私义庄记略》石刻四块,颇有能让人玩味一番的文化内涵。我近观远眺,从几个角度品赏这一别出心裁的建筑,总觉得从荷花池对面看过来为最佳。呈弧形的外观造型在老树秋色的映衬下有如一把徐徐打开的镂空檀香扇,正专神时恰有一阵流风拂石,仿佛是扇动风起,秋雨中更添几许寒意。从扇亭左侧穿过湿漉的甬道,就是刘氏家庙了。两座御赐牌坊横跨在庙前的路两头,一为“乐善好施”坊,一为“钦旌节孝坊”。从牌坊匾额上的题款可知,牌坊建于宣统年间,是光绪、宣统两代皇帝为嘉勉刘氏家族赈灾善举及女德节孝颁旨特准建造的。两牌坊为花岗石料门楼式造型。牌坊梁柱上精雕细刻着三星高照、刘海戏金蟾、武松打虎等民间故事和象征吉祥如意的龙凤麒麟、狮子蝙蝠。整座牌坊的造型结构显现出江南一带的传统风格和工艺水平。记得我们县县城南门外在文革中被捣毁殆尽的几十座牌坊与此相仿,不过还更为高大洗练些。游人中为数不少大概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精湛的石碑坊,要不然怎么一个个争先恐后、兴致盎然地站在雨地里留影呢。
本想进家庙去浏览一番高厅广屋,沾点豪门富贵之气,却因正在修膳,只好不无遗憾地径直返回扇亭,沿着曲曲弯弯的花木香径,穿过假山来到荷花池。古人云:秋风吹白波,秋雨唱败荷。秋雨中的荷花池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完全没有一点儿宋代诗人杨万里笔下那种“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观美景。荷花又名莲花、芙蕖、水芝、芙蓉、水华、玉华、六月春等等,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有着几千年的栽培历史。传说2500年前的吴王夫差就在太湖之滨为宠妃西施修筑玩花池,专供她欣赏荷花。明清时代在江南一带私家庭园里“开花若钱”的小种荷花盛行。刘家这眼占花园三分之一面积的荷花池可能还是受其影响才建造的呢。
历代文人墨客喜爱荷花的不胜枚举,为后人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诗词歌赋、水墨丹青。近代散文八大家朱自清的一篇《荷塘月色》不知陶醉过多少文学爱好者。用他那细腻入微甜美隽雅的笔调,以拟人化的手法把出水芙蓉荷花仙子描绘得楚楚动人飘飘欲仙。让人捧着读爱不释手,合上书想入非非。历代画荷花的丹青妙手当首推元末明初的王冕了,他能把荷花的神态描摹得惟妙惟肖,如同鲜活的一般。当代喜欢荷花的画家更是为数众多。沪上要数陈家泠先生了,他画的荷花淡雅轻盈且甜美高洁。既有传统的笔墨,又融汇了现代绘画的一些表现手法。在当今画坛上颇有影响。
文人们描绘荷花,不光赞美荷花亭亭玉立、绰约多姿的形态,更是借物言志,画荷抒情,赞 叹不已。时值深秋季节,妆识小莲庄,虽没有见到“如碧天里的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也未闻到“缕缕清香”,却看到了满池的残茎枯叶在瑟瑟秋风绵绵秋雨中顽强摇曳的风姿和神韵,倒也别有一番情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待到来年盛夏时,荷花池定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迷人景色。

chenjiujin(2015-04-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