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蹩鼓

家乡区县: 延安市洛川县

                洛川蹩鼓主要流传于陕西省洛川县黄章、永乡、旧县等乡村,为延安著名的"三鼓"(胸鼓、腰鼓、蹩鼓)之一,陕西方言称"蹦跳"为"蹩",此舞以蹦跳为特征,故称"蹩鼓"。洛川蹩鼓最大的特点是在蹦跳中完成各种舞蹈动作。"蹩鼓"流传于延安地区洛川县,以县东北的黄章、永乡、旧县等乡镇较为普遍,表演时,鼓手腹前挎个直径约50厘米的扁圆鼓,边击鼓、边蹦跳。

               洛川县每逢春节,村村组织蹩鼓队、家家都出鼓手,组成气势磅礴的社火队伍游村转乡,挨门拜年,以庆贺丰收和欢度佳节。此外,每年正月二十三黄章乡的黄章庵庙会、二月二望头村的高村庙会、三月三永乡乡阿寺村庙会、七月七北谷庙会,也常有蹄鼓参加表演,群众上庙敬神时,蹩鼓做为"鼓乐前导"和独具特色,的社祀仪仗是庙会祭祀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历史溯源:

              洛 川为战国时秦、晋、魏争夺之地,迄今尚存战国魏长城、秦直道、烽火台等遗址。传说蹩鼓即由军阵演变而来,就是反映古代战斗生活的一种民间舞蹈。其后通过与当地民间祭祀祈雨活动结合而流传至今。黄章乡已确知的蹩鼓表演传承者已达六代之久。

艺术特色:

            色击鼓、锣、钹起舞时,其基本动作有单跳、双跳、蹉步、拧摆等,"双跳"双脚同时起跳下落,上身后仰,动作粗犷有力;"单跳"稳健潇洒大起大落,身姿灵活自如;"搓步"刚建,"拧摆"柔美。场图主要有"白马分鬃"、"蝎子拧尾"、"单骑扑阵"、"四壁合围"、"品字组合"等。表演者在舞、蹦、跳中做出各种造型,在锣鼓齐鸣中左冲右扑,拼杀搏斗,如临战阵,动作粗犷,剽悍豪放,富于力感。根据表演方式不同,它又可分为大场鼓、小场鼓和过街鼓,以它独特隽秀、粗犷雄健的舞姿和隆隆鼓声,犹如一支回旋在黄土高原上震天动地的狂欢曲。

            蹩鼓表演时,在两个头戴、身穿蓝布长袍,左手执'蓝布伞,右手持一蝇甩的伞头率领下,八名鼓手、六名镲手、四名锣手组成蹁鼓队,也有的按四鼓、四镲、四锣人数组成。锣手一般由十四五岁少年担任,均跟在在队尾表演。舞者头扎英雄巾,身穿对襟彩服,腰系战裙,扎裹腿,背扎靠旗,均按传统戏曲中的武将打扮。也有的在蹩鼓队后跟随着由男、女青年组成的秧歌队,俗称"装身子",以烘托蹩鼓表演的与气氛。

            蹩鼓表演分为场地鼓和过街鼓两种。场地鼓又称"小场鼓",是在综合性民间舞队中与、、旱船等各种社火同场表演的形式。每到一处,先进行场地表演(类似陕北秧歌的"踩大场"),结束后,伞头在场中轮流唱拜年秧歌,唱词多为即兴编创的拜年问好、祝愿、贺喜等吉利话,曲调多为当地流传的《四六曲》。也有的在唱完拜年秧歌后,由伞头演唱长曲子如<十二英雄> 、 <十绣>等民间曲调,俗称"唱秧歌"。唱至高潮时,往往伞头一人领,群众放声和,气氛更为活跃。长曲子唱完后,各种小节目依次表演,最后由蹩鼓队进场表演,直至高潮结束。然后再由蹦鼓单独表演,当地又称"蹩鼓秧歌"。表演时,两个伞头率鼓队进场绕场一周后便站在场边,由两个镲手率众表演。舞蹈的套路有鼓对鼓、镲对镲、锣对锣,常用的队形有"蝎子拧尾"、"白马分鬃"、"十字对打"、"四进四出"等。舞至高潮,伞头伺机进入场中,将舞队引出场外,小场鼓表演即结束。过街鼓即行进表演,舞队组成两行,由两个伞头率队前行,舞者均跳"十字行进步",并连续的左右转身扭腰,边击鼓边前进。基本队形以秧歌的"单过街"和"双过街"为主。

洛川蹩鼓

           蹩鼓的风格古朴粗犷,动作奔放有力,给人以刚劲、威武之感。黄章乡塬头村的蹩鼓表演,强调舞者双脚同时起跳,在双起双落的过程中上身略后仰,突出弹跳性和舞者的狂劲,旧县乡洛生队则以单跳为特点,舞者多单脚起跳,强调表演的整体性和统一。永乡阿寺村表演中,强调舞者的拧脚扭腰,即表演时舞者的腰胯随着双脚不停地拧转而左右扭动着,动作稳健、潇洒,当地称其为"文鼓",也叫"拧鼓子"。

          蹩鼓的学艺过程,一般是从小先学打锣、敲铙,等到二十岁左右,体格魁梧、身体健壮时才能有气力打鼓。特别是大鼓仅用一条宽约20厘米的布带挂在胯上,击鼓蹦跳既不能掉,又不能翻,没有三年的功力是挂不住的。四十多岁后,方能在舞队中担任伞头。因此,伞头大多由名鼓手和RD鼓教师担任,同时也是踹鼓队的组织者和辅导者。蹩鼓表演即以舞者所持的、、做为舞器,在不停的蹦跳中边击边舞,既是表演的道具,又是舞蹈的伴奏。击打的节奏比较单一,但音韵震天,在统一的锣鼓声中,通过严谨的队形变化,强调舞者的独创性和即兴表演,形成在统一、和谐的风格中,又有千姿百态的舞蹈形象和变化。

          

杨雪(2015-04-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