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太熟悉的城市是很难下笔的,对生活于兹的龙岩,我没有宏观把握的能力,只能撷其一鳞片爪,来一番微语。
作为闽西当今的首府,她不及北上广乃至省城的繁华,也避免了繁华带来的喧嚣;她不似县城格局偏小乃至一览无余,又保留了小县城特有的小家碧玉般的踏实。这是一个善于把握分寸的城市,恰到好处的宽阔而不疏阔,恰到好处的喧闹而不喧嚣,就连她的气候,也是恰到好处的中庸,与周边城市相比,炎夏时她也热,严冬时她也冷,热也好冷也好都不似周边的偏激,总是让你觉得舒适,却不会使人懒散,相反,倒有一点隐隐地催人振作的意味。
中国叫龙的城市多了去了,但据说地级市仅此一家。地级龙岩市统率了众多与龙相关的地名:山有龙岩洞、龙崆洞,洞顶无一例外地盘旋着栩栩如生仿佛正要出岫行雨的青龙、黄龙;水有龙津河,一路流着龙的唾沫星子与诸多支流汇成九龙江入海;人文则有龙门、龙州、龙泉、龙星、龙池、龙潭、龙山、龙溪邦、龙腾路、龙门塔……无怪乎这里的人们总以龙的故乡人自居,谈吐间自有一种龙的传人的骄傲。
倒也是,这里是中国老区最具活力的地域之一,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三打龙岩城,演绎了龙腾闽西壮阔史诗的辉煌一页,也在共和国的史册缀上了邓子恢、张鼎丞、陈丕显、刘亚楼、杨成武那一串辉耀闽西的璀璨星辰。我曾有幸在曾经的红四军司令部朱德办公室里上班一年零八个月,公务之余端坐出神,恍兮惚兮就来到那龙卷硝烟的年代,毛泽东“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的诗句顿时萦绕耳鼓,心头也就升腾起振作自强切莫愧对先贤的热望。
其实,这个龙的故乡,最早出没的是蛇的身影。这里是百越人的故地,活跃着的是断发文身逐水而居以蛇为图腾的闽越人,千百年来总被视作蛮荒瘴疠之所。由蛇到龙的变化得益于中原南下的汉人,这些操着闽南口音的龙岩新居民,筚路蓝缕拓开了一派洪荒,在蛇的图腾背后发现了龙的身影。
于是,唐开元二十四年(736),与汀州建州同时,这块土地有了隶属汀州的县级建制,首次出现了城墙与县衙;41年后龙岩县改隶漳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先后隶属汀州、漳州共达998年的龙岩独立建州,开始了向闽西首府的进军。这样的进军经过200多年的延续终成正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2年,曾经隶属汀州的龙岩反过来把古汀州今长汀纳入了自己的旗下。
从隶属汀州到逃离汀州再到管辖汀州,龙岩走过的道路常让世居于此的闽南语系居民自豪。但汀州并没有失落,随着龙岩成为闽西首府,汀州数县的客家人群体进入龙岩,汉民族两个民系在此碰撞与磨合,多元文化在此混杂与交融。磨合与交融的结果,让龙岩有了一般城市少有的宽容与大气,龙岩人不排外,一批批进入龙岩的各色人群都能在这个城市找到立足之地。来吧来吧,既然那么多的客家人都在龙岩呼风唤雨了,再来一些“新客家人”又有什么不好呢?
都说是龙行于水,却不料龙也在山,龙岩就是最好的注释。这个山城真个是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山城原本很小,就一条长街几道横街,却把个登高山抱在了怀里。如今山城长大10倍了,虎岭山、登高山、天马山全都入怀了,但城的外边,依然有翠屏山、西湖岩、北园山、九侯山如龙蜿蜒。好一个城中龙踞,城外龙蟠呀!
我在这片土地上前前后后生活了20年。从向往,到逃离,再到回归,我也有过一段近似于龙岩本土居民的心路历程。不是故乡,更似故乡,如今的我对这个山城自然是心倾情注。每有友人到访,我的第一个念头,便是带他或她登上城中的天马山头,在环山栈道上漫步,然后选一处亭台小坐,啥也不说,啥也不想,就那么四目睽睽,看龙岩在眼皮底下长大,看这条龙,翘首摆尾,欲飞。
能力秀主页: http://www.wm23.cn/senayon_
梧桐子主页: http://www.wutongzi.com/uc/04755904.html
❤词条主页: http://www.wm23.com/wiki/uc/88846.htm
❤博客主页: http://blog.sina.com.cn/u/2615104695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