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风俗

家乡区县: 贵州省湄潭县

湄潭的民风、民俗、语言等与邻近县市大同小异,境内乡镇之间也有一些区别。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是包罗万象的。若要彻底叙述清楚,必然会受知识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棉衣棉裤皆为青色. 40岁以上之单衣多为蓝色、青色,也有灰色。男性穿长衫,农民长衫较短,有的无领。劳动时将前衣再分别扎缚于腰带间,裤大而短。女裤则大而长,裤腰多用白布,穿之则于前方折叠并用裤带扎束于腰部。民国后期,尤以年轻人中开始“短打扮”,衣对襟短衫、 “收腰裤”。旱地劳动有的拴绑腿,多为蓝布结成直角三角形。民国后期,中学、公职人员中开始穿西装裤,女生易旗袍为黑色裙子。解放后穿着大异,长衫罕见。头包白布帕子,帕长3尺5尺不等,缠于头上成圈,少妇则要折叠平整规矩。老者一般包青丝帕。富有者-般头戴各式帽子。男性孩童-般打光头,有的戴“洋线帽”、 “瓜皮帽”或“遮阳帽”。幼童,-般戴以布料制仵的狗头帽、猫儿帽、小生帽,婴儿戴圈圈帽。一般帽上钉有金属或玉器制作的罗汉、寿星老人或其他形状的装饰物,有的钉方孔铜钱,有绣“长命富贵”4个字。上世纪中叶以后,这些帽子及包白布帕子的习俗逐渐消失。解放前,富有人家之老婆婆、男女小孩大都穿绣花鞋。即使穷家姑娘,出嫁前必须学舍做鞋袜,袜子必上袜底。贫苦人几乎终年穿草鞋,老头过冬脚穿“麻窝子”草鞋,无袜,有的用裹脚布。热天穿线耳草鞋或线耳草鞋套袜子则是富有人家所为。民国时期,城里人及富有之家有穿皮鞋、钉鞋者。
明代前男子束发,挽髻戴网,清代男头四周剃光”留中间蓄长发,编长辫子,未婚女子扎单辫,系红头绳,已婚女挽髻(俗称巴巴转儿)。民国年间男子剪去辫子, 剃光头,蓄分头(名中山头);未婚女子蓄留海,扎双辫,已婚女子挽髻套网。 食
一般农家除农忙之外,大都一日两餐,以大米为主食,不吃稀饭,不爱吃面食,挂面常被当作菜肴使用。平时粗茶淡饭,过节较为讲究,城镇居户亦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城乡人民大都
每日三餐。春节前夕,-般家庭都要杀年猪或购买丰盛的食肉,装香肠、熏腊肉、推豆腐,还要制作汤杷、糍粑、泡粑、米团粑、猪儿粑、黄糕粑、米花、米线、炒米、炒米糖、糯米甜酒之类以作家人或来客小吃之用。

雷玉亭(2015-04-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