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其一生于楠溪江的他们

家乡区县: 浙江省永嘉县

  温籍著名画家赵瑞椿历时八年,精心创作18米长的油画细密画长卷——《永嘉旧事》。他说:“这是我倾其一生的作品,表达我对楠溪江的全部热情和怀念。” 温籍著名画家赵瑞椿历时八年,精心创作18米长的油画细密画长卷——《永嘉旧事》。他说:“这是我倾其一生的作品,表达我对楠溪江的全部热情和怀念。”
  之前在温州电化教育馆从事音像教材的编辑和摄影工作的胡伟生,三十多年来踏遍了永嘉境内楠溪江边的各个村镇。2010年他将多年积累写成《温州楠溪行》,该书被列入“温州乡土文化书系”。他呼吁:“楠溪江是现实版的桃花源胜地,我们只有一条楠溪江,这是上天的恩赐,我们要保护好这片净土。”
赵瑞椿和胡伟生两位亦是亲密朋友,他们共同深爱着楠溪江,踏遍了楠溪江的山山水水,熟悉楠溪江的一草一木。他们为楠溪江的美而陶醉,也为楠溪江遭遇的破坏而痛心。他们或画或写,抒发的都是对楠溪江深深的情意,更有他们保护楠溪江那份共同的责任。
与楠溪江的情分
赵瑞椿:楠溪江拯救我幼小的心灵
抗日战争爆发后,温州三次沦陷。赵瑞椿跟着父母两次逃难到永嘉枫林,暂时离开鬼子统治的天下,赵瑞椿与乡下的孩子过起了田园生活。
“成天以大自然为伴,跟孩子们一起在田沟里捕鱼捉蟹,学爬牛背,学爬大树……60多年过去迄今难忘,在过着亡国奴的苦难日子里,唯有楠溪江给予我童年的一切欢乐与憧憬。回忆和想念楠溪江,成为我童年记忆最为美好的事。如果没有楠溪江逃难生活的美好记忆,那只剩下沦陷区的瘟疫、饥饿、萧条、贫困等一切恐怖魔影笼罩我的心灵,也就没有了我孩提时代一切田园生活的幸福与欢快,是楠溪江拯救我幼小的心灵。”
  胡伟生:楠溪江是现实版的桃源胜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胡伟生前去报道永嘉稻田养鱼一事。“当看到清澈见底的溪水沿着沟渠穿农舍而过,从这家流到那家。一尺来长的种鱼游弋于沟渠中,你只要拿着剩饭在沟边一呼唤,它们就会从远处像箭一样飞快地游到你的跟前。”这“人鱼亲和”的一幕景象是楠溪江留给他的第一印象。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准备申报“省级风景区名片”资料,胡伟生应邀去大若岩拍片子。“我记得那时的路是沙石公路,吉普车停在溪旁,溯溪步行,夹溪峰峦叠翠,奇石斗秀,清溪萦回,起伏的峰峦风貌独特,与外界的群山迥异,农舍隐约在翠竹之间……”这不是现实版的桃源胜地么!胡伟生再也无法忘记楠溪江。此后,他便骑着自行车或步行探寻楠溪两岸。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停下。

书画楠溪江
赵瑞椿:我要滔滔诉说对楠溪江的深情
谈起《永嘉旧事》的创作,赵瑞椿称:“楠溪江一直触动着我,我一直在琢磨要创作一幅能反映我对楠溪江的理解与了解,倾注我的全部热情和怀念。感谢这片土地在祖国灾难深重的时候给我童年最为美好回忆的土地,我要滔滔诉说对楠溪江的深情。正因此我采用长卷形式诉说才能说个够。并采用来源于欧洲的,油画细密画的画法,将民族题材与欧洲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相结合是我所未有的尝试,全国也是首例。”
    这幅画卷长度1800厘米,高84厘米,画面拥有374个人物,139头牲口,113只飞鸟,有层层山峦和多样的宋式民居互相映衬。真实的反映了宋代一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为避战乱,从遥远的北方长途跋涉来到静谧的苍坡村定居。之所以放到宋代,赵瑞椿称:“在楠溪江还真实存有最典型的宋式建筑,令有典可寻。与现代产生时代间隔,产生一种欣赏感。”
  8年以来,赵瑞椿每天埋头创作6小时,全年无休。“很多人跟我讲的第一句话是8年太不容易了。其实这8年对我来说是幸福的,因为艺术不是工匠,它不是重复,他每一天都是新的,都是创作。”这件作品不久后将在浙江美术馆首次公开亮相,后在珠海古元美术馆,温州市博物馆做巡展。同时展出的还有45幅楠溪江作品,包括钢笔画、即兴画、速写等表现楠溪江的山水。另外展出的还有我画作道具以及整个创作过程的光盘介绍。
  “我一直期待着作品的问世,4年前开始我把作品中的部分场景制成贺卡送给同行的朋友,在业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由于考虑到巡展时作品的安全,这幅《永嘉旧事》将印成两种印刷品,一种是高仿真印刷,两外一种是做成蝴蝶式的画册。

在赵瑞椿的眼中,胡伟生还是个“永嘉通”
  赵瑞椿告诉记者这是他用一生的聪明才智创作的一幅作品,如果没有电脑的帮忙,这幅长卷还得再画10年。之所以能熟练地掌握Photoshop、Coredraw等专业绘画软件,赵瑞椿称多亏胡伟生这位电脑老师不厌其烦,耐心、细致的教导。在赵瑞椿的眼中,胡伟生还是个真正的永嘉通,因此在创作《永嘉旧事》长卷时,碰上一些细节问题就给胡伟生打电话:这种花窗哪个村子有?那种农具在哪里可以找到?胡伟生总是能给赵瑞椿满意的答案。有时俩人一起去楠溪江寻找。
  说胡伟生是“永嘉通”一点也不为过,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次见到楠溪江后,三十多年来胡伟生不仅仅是踏遍了永嘉境内楠溪江边的各个村镇,对一些村镇更是有几十次的探访,他能清晰的讲出他去过的地方的历史、典故、这三十来年的变化等。2007年退休之后,胡伟生将积累了多年的楠溪江流域的资料整理汇辑而成,以散文与游记兼而有之的形式,一一讲述了楠溪江流域众多古村落的人文历史与自然风光,配以大量精美的摄影照片,以及示意图等。书本里所有包括交通、景点、村落等的示意图全是胡伟生自己用电脑画出来的,而里面的照片则都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在90年代初,有一次他出差到外地时正好碰上温州发大水,花了10年拍摄的有关楠溪江的底片全部浸入水中作废。回来后的胡伟生重新背起相机,骑着自行车再次寻访他之前走过的地方,再花10年完成。赵瑞椿先生听闻也不禁感叹:“我要把别人对我说的话转送给你,‘十年,太不容易’。”
这本《温州楠溪行》其实是胡伟生的精选之作。此前他总共写了10本类似的作品,而《温州楠溪行》则是他从那10本书上精选出来组成一本。每本书完成时胡伟生都拿来给赵瑞椿过目,赵瑞椿希望他能好好的修整,把10本书籍都出版,是对楠溪江最大的贡献。
保护比开发楠溪江还要难,但是保护比开发更重要
  两位老人聊起楠溪江总是滔滔不绝,在他们的口中曾经的楠溪江是那么的美,处处是风景。面对今日楠溪江所遭受的破坏又是那么的心痛。保护好楠溪江是他们共同的呼吁。
  胡伟生说:“任何风景名胜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楠溪江的古村落、田园风光、水是楠溪江吸引人的地方。但是随着它的名声越高,在一片片开发的浪潮中,很多人唯利是图,这种急功近利的掠夺式动作,让部分古村落改造的面目全非。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直接影响着楠溪江的水质,无节制的水电开发、无序的非法沙石采掘等致使楠溪江的开发和保护陷入难以两全的境地。楠溪江景区是到了有一个明确的地理区域作为保护范围的时候了。保护要落到实处!不能只注重金字招牌带来的滚滚财源与政绩,金字招牌意味着向世人承诺:我们要保护好这片难得的净土。”
  昔日无人光顾的林坑,经过赵瑞椿的不懈努力,闻名中外,如今的林坑却让老人担忧。“单就村口的那幢建造的房屋,就破坏了整个林坑的风貌。当年我为了阻止村民建这幢小屋,四上林坑,有次是下着倾盆大雨,最终还是阻止不了。保护楠溪江是我们眼下最重要的事,尤其是《楠溪江开发保护规划》等文件要有法律效力。作为当地的媒体更要发挥舆论的作用,最好腾出一块专栏,专门报道关于楠溪江的事宜。你们可以请胡伟生与你们一起合作。”一旁的胡先生欣然应允,并表示到时要充当向导与讲解员。记者 柳苗苗
 赵瑞椿:1935年出生温州。 1959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著名版画家,国家一级画家。他擅长多种版画、水彩画 、磨漆画和速写等。作品《黄宾虹像》获全国文联庆回归大展银奖;《棱子》获全国 首届磨漆画展优秀奖;《李桦》获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铜奖。
 胡伟生,1947年出生于温州。他拍摄的《鸟类剥制标本的制作》等教学电视片在全国评比中获奖。他的摄影作品《最后一滴水是你的眼泪》、《保卫伞破了》等在“亚洲风采”摄影比赛中获奖。

网络营销能力秀个人主页 http://wm23.cn/kxn123

 

KE XIN NA(2015-04-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