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程度。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逐步深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新的目标迈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科尔沁区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中走向世界的城市。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拥有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先后与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文化艺术交流,经济技术协作关系。民俗风情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节、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科尔沁风情即哈萨尔及其后裔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区所创造沿袭的独特的草原文化。应包括分封地额尔古纳河、呼伦贝尔湖和海拉尔河之境;迁徙地嫩江及辽河流域。科尔沁风情文化,随着“科尔沁”一词由弓箭名称、佩箭侍卫之称向军事组织与部落统称演化的历程,已被内化为科尔沁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模式传承至今。呈现出既有发展又有变异的态势。科尔沁风情是个大视野、大手笔的话题。这里只能从“万种风情”中选择“嫩科尔沁”的信仰崇拜、礼俗庆典等加以介绍,力求以点代面,窥其真谛。一、神秘的信仰文化 科尔沁人奉行成吉思汗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因而科尔沁地区以本土蒙古博教为国教,以藏传喇嘛教为主教,并有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流传。科尔沁博教系蒙古博教一个主要分支,残存于科左中旗、库伦旗等地。科尔沁博教属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的多神教。“博”(男)、“渥都干”(女)是神职人员,也是传统习惯的维护者。他们的主要职能是祭祀祈福、驱魔治病、占卜吉祥。仪式活动有祭祀天地神、祖先神、山水神、火神、雷电神、树神、畜牧保护神,求雨、求福等。科尔沁博以高超的事神歌舞著称。科尔沁博教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积沉于科尔沁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其信仰和禁忌渐世俗化,并以民俗文化为载体遗存,成为世人瞩目的奇特文化景观。二、深奥的崇拜文化 科尔沁人以狩猎游牧为生。历来崇拜阳刚之力,崇拜具有生殖力、战斗力、承受力及智慧力的英雄。进而形成了传统的英雄文化精神。蒙古族男子三技:赛马、射箭、摔跤既是力的较量也是生产、征战和塑造英雄阳刚之美的重要手段。从科尔沁博教文化,到科尔沁神话、英雄史诗,再到祭敖包、那达慕庆典以及历代英雄人物都能领略到科尔沁文化的英雄精神。马崇拜: 科尔沁是马背民族,军事、政治、经济、娱乐都离不开马,马不仅用于生产生活,甚至被奉为战神、圣物,被诗化为精神形象、人格像征。有许多崇马爱马习俗。如:祭马敖包、祭禄马风旗(天马图)、祭战神等。马文化是文学艺术作品的主题之一,马文化居草原文化的核心地位。马通人性,是游牧人的神明伙伴。据历史学家考证,最先骑上马背的是匈奴人。蒙古铁骑创造了中国奇迹、世界奇迹,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版图最大的蒙古帝国;蒙古铁骑改变了世界文明进程,开辟了东西文化交流之先河。当今,科尔沁人又获得了“中国马王”的殊荣。弓箭崇拜: 弓箭是工具也是武器。再现狩猎游牧历史的阴山岩画、阿尔泰岩画中多有执弓搭箭围猎、征战的场面。科尔沁是擅长弓箭的部落,并以弓箭为部徽。始祖哈萨尔及子移相哥均系名见经传、功立碑文的神箭手,率军扶佐成吉思汗,为统一蒙古建立大元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使用过的弓箭和哈萨尔背弓、“苏勒特”的塑像一直供奉在茂明安哈萨尔祭殿中。这是科尔沁人弓箭崇拜的最高表征。另外,科尔沁人将箭视为男人的“苏勒特”,婚礼上新郎必须佩带弓箭及“萨德格”(箭袋)。男孩成年后参加男子三技赛事。通常优胜者会受到姑娘们的爱慕,名扬草原。性学研究者认为弓和箭是男根女阴的象征,弓箭崇拜源自性崇拜,男性力崇拜。三、美妙的色彩文化 科尔沁人的色彩文化极为丰富,对于色彩的语言表述也很有趣味。犹如花的草原、调色板,让人神往。如果追踪,色彩崇尚产生于蒙古森林和草原的自然色调及蒙古人对自然色调的感知与审美过程。科尔沁人以色彩调适生活,主要尊崇蓝(青)色、白色、黑色、红色等。蓝(青)色:蒙古民族的代表色,象征永恒的蓝天。这也是“蒙”一词的原意。在“五行”配五方、五色观念中,木为东为青、金为西为白、火为南为赤、水为北为黑、土为中为黄。蒙古人源居于北部,因而又有“黑鞑靼”、“黑蒙古”、“黑城子”、“黑教”(科尔沁博教)之说。世界上还将蒙古人掀起的攻占中亚、西亚、东欧的铁旋风称为“黑暴”。红色:对红色的尊崇发端于火崇拜与太阳崇拜。四、活态的狂欢文化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狂欢文化和狂欢文化的活态遗存。庆典和狂欢,可以诠释一个民族、一个部族或地区的文化的神秘内核。科尔沁狂欢文化由来已久。科尔沁享有“歌舞之乡”、“史诗中心”等美誉。原因之一就在于游牧民族拥有纯朴豪爽的性格和独特的审美方式。先民的英雄史诗演唱和“音乐很容易给人带来迷狂的心境,语言(赞、祝、祷词)在庆典中也具有很大的煽动性。舞蹈是狂欢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 安代歌舞和那达慕篝火是科尔沁狂欢文化之最。那“快把你的鞋底踏破,让歌声随着脚跟起落”的呼唤和跳得撕掉了袍襟,看得把大饼子贴在了门板上的特定场景;那通宵达旦的歌舞,沸腾的竞技,多彩的礼俗,最大限度的表现出了迷醉的力量、野性的冲动、生命的潜能。狂欢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无疑是“绕蓬松茂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矣”庆典情景的活态遗存。叙事民歌是科尔沁狂欢文化之秀。达尔汗民间歌王查甘巴拉等艺人的演唱,似天籁之声的交响,似自然感应的变奏。沉迷于他们的歌声的草原人,常常进入集体无意识状态,也情不自禁的放开歌喉。 1男子当家 由于男人在主要生产领域起着重要作用,蒙古族家庭中男人占有支配地位,在一般情况下,家长由家庭中最长辈的男人充当,最长辈的男人死后,则由最长辈的女人主持家务,但主持祭祀及重大庆典等,则不能由女人担任,遇到这种情况时,如有年岁大的儿子,则由儿子出面,无儿子则请同族中至近的长辈主持。据《蒙古秘史》记载,也速该(人名,为蒙古族的一位可汗)死后,其家务由诃额伦夫人主持,而在行祭祖之礼时,诃额伦夫人只能参加,不能主持。在解放前的很长历史时期,蒙古族的大家庭,在父母均在世时,由父母、儿子、媳妇、未出嫁的女儿、孙男孙女等几代构成。儿子娶妻后虽然另居一室(牧区另设一蒙古包),而家主仍是统一的。直至解放前,蒙古族中父母均”(蒙古谚语)拉施特?哀丁说:“按蒙古人的习惯,因为末子留在家里,因此称为额真。”拖雷就是这样成了成吉思汗家系的代表。2治家美德 蒙古族虽然早已进入父权制社会,但就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以主妇为中心的。蒙古族的家庭主妇非常温顺勤勉,她们终日操劳,对翁婆孝顺,对丈夫贤惠,对子女慈爱,虽然辛苦,而毫无愠色。遇有来客,还要热情招待。蒙古族妇女这种勤劳温顺之风,由来甚久。在蒙古民族的历史上,被誉为“生得贤能”的诃额伦夫人,丈夫也速该惨遭杀害,被泰赤兀惕人抛弃后,她只身携带儿女苦度生涯,在茫茫大草原上克服种种困难,用地榆、狗舌草和杜梨等野草养活儿女,终于抚孤成立。诃额仑这种懿德相传,历代妇女于她为榜样,沿而成习,才形成了蒙古妇女勤俭朴素的治家美德。3团结和睦 在蒙古族家庭中,以牧区而论,男人主要从事放牧,勘察草场、迁徙营盘、整修生产工具等主要的劳动,在家庭中的地位深受家庭成员的尊重。习惯上妻子不直呼丈夫的名字。但是男子理家庭大事,一般都彼此商量,夫妻共同解决问题。他们十分讲求互敬互爱,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团结祥和的家风。在蒙古族家庭中,以牧区而论,男人主要从事放牧,勘察草场、迁徙营盘、整修生产工具等主要的劳动,在家庭中的地位深受家庭成员的尊重。习惯上妻子不直呼丈夫的名字。但是男子理家庭大事,一般都彼此商量,夫妻共同解决问题。他们十分讲求互敬互爱,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团结祥和的家风采。宗教信仰:普遍信萨满教。元朝以后蒙古族统治阶级开始信仰喇嘛教(主要信仰宁玛派即黄教)。饮食特色:喜爱喝用砖茶泡制的奶茶。还爱喝马奶酒。牧区多以牛羊和奶食为主,农区以粮食为主,蔬菜、奶制品为辅。敬茶方面,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婚姻习俗:一夫一妻制家庭,同姓不婚。结婚时,男方须出丰厚的彩礼。有转房制习俗。财产由幼子继承。丧葬习俗:有土葬、火葬、野葬、三种葬式。一般人行土葬,僧侣行火葬,牧区居民行野葬。礼仪禁忌:。蒙古族有献哈达表示敬意的习俗。路过蒙古包时骑马要轻骑慢行,进门前要把马鞭放在门外。进入蒙古包应从门的左边进入,进入蒙古包后在右边坐下。离开时,要等主人已返回蒙古包内才能上马离开。主人捧出奶茶和食物时,要用双手接。如家中有人生病,主人会在蒙古包的左侧拴一根绳子以谢绝访客。有个这样的家乡,我感到很荣幸,更骄傲,我们将继续传统下下去自己民族的民族文化。希望我们的民族文化有个更好的发展和美好的历史,这就是我的家乡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的民俗习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