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昌-松树大屋

家乡区县: 海南省文昌市

      它坐落在离文昌市区约10公里的头苑镇小乡村内,掩映在山林碧树丛中,褪了色彩,少了喧哗,添了凋敝,增了老态,却坚持着骨子里的大气与奢华。墙上的灰刷刷往下掉,绿的枝叶却争相从夹缝中横空出墙。草木在这宅院里疯长,点缀着这里年年来了去了的季节。

      斑驳的墙面虽然让它失去了一些锐气和生气,但却丝毫不减它的霸气和大气。那些拢集镜花水月的圆窗拱券,那些散发审美情怀的雕梁画壁,依然在向后人昭示着他们曾经的芬芳与灵秀。遥想当年,它在那些炊烟袅袅、歌舞升平、络绎不绝的辉煌岁月里,该有着怎样的骄傲自豪、怡然自得呢?这恐怕是每一个遇见它的人都禁不住会生出的一份悠远和美好的念想!

     关于主人公的宏大电视题材般的故事梗概,各种版本传奇,叫人唏嘘不已。
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是说大约在二十世纪初,文昌符氏三兄弟(大哥符永质、二哥符永潮、三弟符永秩)一起在新加坡经商,谋生于橡胶行业,1915年发迹后,用军队护送船只运送堆积成山的银子回乡盖房,并从南洋运回名贵建材,聘请技艺精湛的工匠和设计师,历时3年,于1917年建成极具南洋风格的民居,房屋占地面积达1737.6平方米。房子建好后,大哥符永质、二哥符永潮相继回新加坡经商,留下三弟符永秩看管房屋。后来日本侵华战争爆发,符氏全家迁往新加坡。战争时期游击队驻扎,由于大宅高大,其外围又看不出内面情况,当时日本军到此时都不敢贸然进攻。解放后曾改为小学,在宅内墙上还留有清晰的“学习园地”字样,文革时期学校停办。上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房主符永秩大嫂潘氏、其妻林氏先后病逝,其后松树大屋一直由村民看管。由于松树村仅此一座南洋风格民居院落,于是得名“松树大屋”。由于此大宅在海南罕见,庆幸是在文昌乡村,隐秘而又低调,鲜为人知。这或许也是它现今仍得以大部分完整保留的原因。而今,这宅院敛着太阳的香气,温软着自己的故事,留给后世人无限的遐想和解读空间。

      “松树大屋”以黑岩木和青砖作为承重和墙体主要材料,还有一种文昌当地的灰浆作为粘结和饰面材料,这种灰浆由纯生态的材料制成,以致在百年后的今天,墙体之中的植物呈蓬勃之势。“松树大屋”的排水体系也是设计的精道之处,在阳台、连廊的平屋顶均有出水口,沿着附着在柱体之上的排水管排至天井,顺着房屋的地势流出院落。而这样的建筑思想和构造,无疑也是主人追求恬淡清雅生活境界的体现。
在整座宅院的院落布局上,则采用了典型的文昌传统民居布局形式——三进单横屋式。不同的是,它的三进正屋均为两层结构,二层用泰国黒盐木做檩,并用薄板隔开。当然,这些名贵木材现在早已不在,据说是后面的房主在生活艰难时拆去换了柴米油盐。每进正屋厅堂前后门,太师壁均已损坏,只残留有一些门框、门枕,以及门楣上方的镂空窗棂。厅堂两侧为卧室,中间无隔墙。三进正屋均有连廊连接,连廊与前后天井连通,均为两层平顶结构。檩条直接搭在天井内隔墙之上,再铺设木板,屋面另浇灌水泥,整个院落形成八个小天井。每间卧房均开有两门四窗,在二层,各建有前后两个内阳台,每个阳台外框镶有一个伊斯兰特色的圆窗,圆窗与正屋间连廊的拱形券交相呼应,有一种连续的时空感受。
       除了平面的布局之外,其屋顶的修饰,侧边门楼的细节修饰,都沿用了海南的传统民居样式。木雕、石雕、灰塑等传统工艺也在“松树大屋”大放异彩。横屋面向天井的六扇木门板运用了透雕手法,以钱币、蝙蝠、寿桃等作为雕刻元素,有一些木质窗扇,有浮雕的“梅兰竹菊”依稀可见。门框、窗框上方的拱券以及一些墙头使用彩绘灰塑作为装饰。在院落的后门下方保留了较为少见的石雕构建,以飘带缠绕葫芦、铜钱的形式浮雕于枕石之上。正屋山墙头的处理,含有岭南一带建筑风格,但又收敛贵气,采用几何线条组合方式,简约明快,不失美感。这正是建筑中的海南人文精神所在,恰如海南人谦虚、低调的生活态度和质朴的情感。南洋特色的大气和海南民居的简朴相映衬,使得宅院的情调是浓妆淡抹总相宜。

灵活的胖子(2015-04-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