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戏,俗称“跳神”,是贵州省安顺市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汉族民间戏剧,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2006年5月20日,安顺地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顺地戏演出以村寨为演出单位,演员的地道的农民。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二、三十人,由“神头”负责。演出时间为每年的新春佳节和农历七月稻谷扬花时节。成年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为了祈盼一年的辛劳获得丰收,为了来年风调雨顺村寨平安,以大姓为主体的农民戏班在寨中空地围场跳起了地戏。届时,全村男女老少兴高采烈围场观看。娱神与娱人相得益彰。
安顺地戏为傩戏的一种,形成于明代初叶。因演出不用戏台和苗台,就在村野旷地进行,故名地戏。安顺地戏只演“正史”,不演庞杂剧目;只有武戏,没有文戏。地戏的表演形式比较古朴。演员头顶面具,面罩青纱,背插小旗,手持刀、枪等兵器,在铿锵的锣鼓伴奏种相互唱、和、舞、打,场面热烈。
特点
安顺地戏是古老的汉族戏剧,其显著特点是演出时“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续修安顺府志》)。其唱是七言和十言韵文说唱,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一人领唱众人伴和,有弋阳老腔余韵;其舞,是表现争战格斗的打杀。所演的三十来部大书,是屯堡人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内容单一,只有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没有才子佳人戏、清官公案戏、绿林反叛戏、怪诞神话剧,只有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反映的时代上至商周,下至明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