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尝尝黄岩本地的洋糕吧!

家乡区县: 浙江省黄岩区

在黄城,用米粉、麦粉制成的食品很多,光是带“糕”字的就有年糕、番薯庆糕、洋糕、重阳糕……各种风味,不一而足。但总有那么几款经典小吃会在不经意间牵动你的味蕾,让你久久无法遗忘,甚至贪恋上它的味道。

洋糕就是这么一款让我深深为之眷恋的糕点,从童年开始便一直铭记在心,不仅仅是它的滋味甜美爽口,还因它的“不可遇”。洋糕没有固定的驻留处,卖糕的人喜欢每天踏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沿途叫卖,将这种随心所欲,移动的美味送至街边小巷。

这是一列乳白色圆形糕点,表面撒着零星的白芝麻,糕面的大半部分被一块方巾稳稳地遮掩着,徒留了三分之一的空白,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视觉感。“盖着方巾可不是为了给糕点加温,而是为了保证糕点的清洁,让顾客的饮食没有后顾之忧。”家住半洋张村卖糕点的梅英阿婆说。

劳动南路至小商品市场的小弄堂里,有个“美食群”。每天早晨,美味的早餐都会在这里碰撞,嵌糕、油条、包子、糯米饭、豆花等等应有尽有,自然,梅英阿婆的洋糕也在其中。

“我做洋糕有三十多年,积累的老主顾比较多,他们知道我一般会停在哪里卖,都会主动跑过来,买个一小块当早餐吃。”梅英阿婆笑着告诉记者,她一天的量在8个洋糕左右,共20公斤,从凌晨4点起床,卖到上午9点多,基本都能卖完。

“阿婆,洋糕多少钱一斤?”“现在是五元一斤,你要买多少?”“给我一斤,切成一块块,家里人多,方便拿着吃。”在与阿婆短短几分钟的谈话里,就遇到五六个前来买洋糕的顾客,好几次闲聊被不经意打断后,记者只好匆匆告别阿婆,另约采访时间。

早上十点半,记者按着约定时间来到位于半洋张小区梅英阿婆家中,刚卸下三轮车上装备的她正坐着休息,悠闲地准备着傍晚制作洋糕所需的食材。“蒸笼洗了再晒晒太阳、饭巾也要洗、十一点半面粉要发酵……”自言自语中的阿婆望见记者到来,立马迎了出来,搓着手,邀着进家门坐。

“你说我做的洋糕颜色白,那是因为我用的米好——杂家稻米,市面上要2.5元一斤。”说话间,梅林阿婆开始忙碌地奔走于一楼的各个房间,向记者介绍她制作洋糕所需的“素材”。角落里数十包杂交稻米静静地躺着,只有两袋米的袋口是开的,里边的大米已经快要见底。拿着淘米杯舀一杯放到眼前观察,确实,颗粒饱满是杂交稻米最好的体现。

“我家后门有水龙头,可以直接冲洗,不过这可是个忙累活,得洗上三四遍,打出的面粉才不至于发黄。”阿婆说着,双手却不见闲。“哗啦啦”流水的声音渐响,阿婆熟练的动作好似在绘画,一搓、一揉之间更是行云流水般流利。

接下来是浸泡,将洗好的米倒在水桶里,灌上清水。“这米浸泡过后,味道更好,更有嚼劲,打出的面粉色泽也好。”阿婆笑着告诉记者,边上的面粉是老伴儿早上帮她用搅拌机碾成糊状的,生怕她一个人会忙不过来。

“打面粉的机器就是这个玩意,我用了快四年了,挺管用,比送去外面打米店来得方便。”阿婆笑着说,一边招手示意我前去观察面粉发酵。“我每次做洋糕后都会留下些面种,第二天再配上秘方,可以循环使用。”梅英阿婆说。

听着阿婆一个步骤一个步骤讲解,突然觉得阿婆家在制作洋糕上简直就是一条龙服务,一应俱全,啥都不缺。“米没了,只要一个电话,就能送货上门,很方便。”阿婆笑着告诉记者。

以前,家里穷,没米,要做洋糕,就得去借米,借你0.5公斤大米,再另外补贴你0.18元,自己要还1公斤洋糕。“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时候每天能赚到10元钱,别提有多高兴。”岁月飞逝,如今的10元钱早已没了往日这般色彩。

“下午搅拌的面团已经发酵好了,快要上锅蒸了,你快来!”傍晚6点左右,收到梅英阿婆传来的消息,记者立马赶往半洋张小区。

“你看,面团已经完全了发酵,现在就可以上锅了。”“加糖了吗?”发酵之前就加了,一大脸盆的白糖‘哗哗’倒了下去,你瞧,这袋白糖是不是又少了许多呀。”“说明您又该进货了!”“可不,用糖跟用水一样,眨眼就少了大半!”……时间就在我们一问一答之间,一个小时的时间,8个蒸笼完成蒸煮任务,白绵绵的洋糕就在这热气中出炉。

“老伴儿,拿电风扇下吹一下,稍凉咱切点来吃,那个味道最好。”阿婆笑着说。你切上一快,咬一口,那糯糯的香甜必会填补你的记忆深处。这就是洋糕——黄岩本地特色小吃之一。

网络营销能力秀个人主页 http://wm23.cn/the9th

The 9th(2015-04-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