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篇:
(四) 娶亲:在旧婚俗中,时间上讲究俩头不见日,也就是早去晚回。迎亲车一般是两俩,一辆娶亲人坐,一辆专供新娘坐。专门制造的轿子不多见,一般都是牲畜拉车,但拉车的马有讲究,不用骡子,因为这种动物不能生育,用之不吉。所以用驯良的马匹。娶亲时,临时在车棚上搭个小棚,用绸缎棉被之类装饰一番。新郎身穿中山服或是其他,只要正式整洁就好。迎亲之前家里会给迎亲的人们吃“上马饺子”,因为这里的马拉车也是由骑马转变来的。之前的上马饺子很小,大概只有平时的一半,包有胡椒面,辣椒等,为了耍笑新郎。吃完上马饺子,迎亲队伍就出发了,成员主要包括:新郎、新郎的姐姐、姐夫。姐姐带一床新郎母亲新做的被子,和新娘的衣物。被子的角里面已经被塞好一团新棉花,表示以后的生活富足有余。姐夫则带上四色礼,四色礼为 烟酒糖茶,及带有三根肋骨的猪肉。到女方家后,将肉留下,肋骨抽出带回。同时把带来的四色礼中的酒打开,把酒倒出,放进绿豆,插入同根双枝葱,再由男方带回,意为“栽根立后”。
而女方此时也在忙碌,新娘里里外外穿嫁衣,都是家人或亲戚自己做的衣服,样式简略,但颜色却要大红。另外,新娘脸部的汗毛也要在此时刮去。由会此术的婆子用一种独特的方式紧紧勒住姑娘脸上的汗毛,然后拔下,此谓“开脸”,意思即从今往后不再是“黄毛丫头”了。
之后新娘要上轿,“哭嫁”在某些地方有,但在阴山地区流传范围和时间都不广。但是“出阁”却也有些礼数,新娘是由娘舅背上花轿,意为舅舅有权发落外甥。娘家同时也要派车,一般是男方来几辆女方也相等。而在现代婚礼中,在大喜的日子,早上,男方家和女方家都在做着准备。男方家,迎亲要安排几辆车组成迎亲车队,一般都是双数,一般的人家有2辆或4辆,有条件的人家,安排几十辆或者更多。婚车上面贴有大红的喜字,同时用鲜花装饰。车队代替了旧社会的花轿和吹鼓手。新郎也不再穿中式服装而是身穿西服皮鞋,红色领带。走时仍要吃上马饺子,但是在现代婚礼中,则考虑到这一天的忙碌劳累,鼓励大家先吃饱吃好。新郎手捧一大束鲜花,通常是玫瑰和百合,代表爱情。迎亲者仍然和之前相同,但在现在婚礼中,四色礼带到女家的处理方式也不太严格,因为有时候送来的酒都很昂贵,所以有时会用别的酒瓶代替。
在男方开始出发时,女方家中也在做着准备,主要是招待迎亲队伍。当新郎及众人到女方家后,女方安排人们陪着聊天喝茶,女方的父母则把被里面塞的棉花取出。新郎要给新娘献花,穿鞋。而此时新娘则开始坐在带来的新被子上妆扮,新娘的发型从之前的抓髻改为盘头,意为从此身份改变,由姑娘改为媳妇。而衣服则是从西方引进的婚纱,鞋子则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红色高跟鞋。新娘的弟弟给姐夫带胸花,新郎赠送红包。新娘首先要吃“翻身饼”,然后和新郎共吃一碗饺子,当地戏称“滚蛋饺子”,以为从此不再是娘家人了。吃完饺子后,新娘由自己的哥哥抱到车上,而此时带来的那床被子已经被姐姐放在了车上以供新娘坐。此时,接上新娘返到男方家,所有迎亲的人们都要返回,同时,女方会派几个送亲,几辆车随同但已不是一定要和男方相等,同样为双数。
一个蔷薇树
在娶亲这个环节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西方文化对我国婚俗的影响。尤其是男女双方的着装及礼物。尤其新娘的打扮,实乃中西合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