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历史人物之刘锜

家乡区县: 九江市都昌县

刘锜(1098~1162), 中国南宋抗金将领。字信叔,祖籍江西都昌。出身将门,少时从军征战。南宋初,为泾原经略使。建炎四年(1130),率泾原军参加富平(今属陕西)战役。富平战后,将领多人降金。刘锜奉张浚命讨伐叛军,因后路吃紧,被迫撤退,遂降职。后召回临安府(今浙江杭州),任权提举宿卫亲军。十年,任为东京(今河南开封)副留守 。他率八字军等 近两万人及全军家 属沿水路北上 ,到顺昌府(今安徽阜阳),得悉金朝已毁约重占东京。他和知府决定守城御敌。金统帅完颜宗弼以大军进攻,刘锜大败金军。十一年,奉调增援淮南,与王德、杨沂中等军在庐州(今安徽合肥)东南的拓皋镇大破金军。宋廷决心求和,诸军都奉命撤退。以后,刘锜曾任知荆南府(今湖北江陵),在江陵兴修水利。三十一年,金又侵宋,宋任刘锜为江、淮、浙西制置使,节制诸路军马,驻扬州,直接指挥淮东军事,扶病率军与金军相持。
刘锜为前泸州军节度使刘仲武的第9个儿子。“南渡十将”之一。他少年时代跟随父亲生活在军营之中,年龄稍长,就被父亲带上转战于陇右战场,参加抵御西夏的各种战斗。他胆大、心细,尤以箭法精熟而著称。《宋史》载:“牙门水斛满,以箭射之,拔箭水注,随以一矢窒之,人服其精。”
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刘锜由高俅推荐入朝,担任阁门祗后。宋高宗继位后,特授他阁门宣赞舍人,知岷州,为陇右都护,成为专门对西夏作战主力部队的一名指挥官。由于他作战勇敢,夏人畏之如虎,就连夏国境内的妇女儿童都知道他的威名。据史载,“夏人儿啼,辄怖之曰:‘刘都护来!’”小娃娃就立马不敢再哭了。当张浚代表朝廷宣抚陕西时,看到刘锜是个奇才,任命他担任泾原经略使兼知谓州(今甘肃平凉)。富平之战失利后,他率部退驻德顺军。不久金兵攻打谓州,部将李彦琦降金,谓州失守。为此,刘锜被降职为知锦州兼延边安抚。绍兴三年(1133年)复职,担任宣抚司统制,与吴玠分别负责守卫陕西和四川。以后又被召入京城,任江东路副总管。六年(1136年),提举宿卫亲军。刘锜还把王彦部下前护副军(即八字军)和解潜部下的骑兵整编为前、后、左、右、中、游奕6军,每军各编1000人,分由12位将领指挥,经过严格训练,成为一支精锐的野战军。十年(1140年)五月,金主撕毁与宋朝签定的和平协议,向南宋大举侵犯。刘锜当时正担任东京(今河南开封)副留守、节制军马。他分析金兵南下必然要首先占领东京,再而进攻顺昌(今安徽阜阳)。刘锜根据这一判断,就预先率领3000人退守顺昌,准备在此死守,以阻止金兵继续南犯。为了坚定将士们的守城决心,他派人把颖河等水道的所有船只凿穿并沉入河中,向广大官兵们表示“破釜沉舟”,不留退路,只有决一死战才是唯一的出路。又将自己和部将们的家属安置在寺庙中,四周堆放柴草,派兵守护,并对卫兵们说,如果城池失守,就从他的家属居住的地方放火烧起,不让一户家属落入金人的手中。“于是军士皆奋,男子备战守,妇人砺刀剑,争呼跃曰:‘平时人欺我八字军,今日当为国家破贼立功。’”顺昌被数倍于守军的金兵围攻4昼夜,将士们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誓死与城池同在,经过无数次血战,杀敌不计其数,城池完好无损,非常成功的完成了这次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战略阻击任务。

网销Cynthia(2015-04-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