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大旗头古村

家乡区县: 佛山市三水区

大旗头古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境内,明代时已聚成村落。该村内的清代村落,密集整齐、小巷纵横,以被评为省级文物单位。未到三水大旗头村,已看到古村容颜,村子离公路咫尺之遥,成片的屋舍倒影在村前池塘。古村前的池塘据说代表洗笔墨池。相传郑绍忠只字不识,便在村舍前修建了洗笔墨池,还修建了一座笔形的古塔——文塔,代表笔,与塔下的两方石、村前草坪和广场,组成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池塘不仅仅有象征意义,在建筑群中,还担任重要的角色——集纳村中雨水。村中的房屋座西向东,地基也是微斜,屋檐雨水落在天井小巷,自渗井由高向低泄入暗渠,再由暗渠排到天井小巷,最后排进村前池塘。大旗头古村在修建之初便使用暗渠泄流,小巷全部以条石铺砌,方便清理下水道,有设计如此科学美观的排水系统,所以大旗头村修建百余年来,即便在暴雨时节,也从未发生过积水浸村事件。

古村百年前的防盗、防火、防风和防漏之设计非常精巧,曾经入村详细考察的三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说:“大旗头的规划建筑放在今天来看也是先进的”。古村机关满布、防盗设施十分完善,如高高的石脚、高达2米多的气窗、房屋的较低的窗口则都镶嵌铁条、如同现代的防盗网。所有的屋宇都设有两层屋檐,即使盗贼想破顶而入,都要花费一倍的力气。整个村被分为四条直巷,每一条巷口都曾有铁闸,必要时同时落下,整个村庄则如同一堡垒。而巷间却四通八达,很多楼宇间有天桥相通,不熟悉者如踏入迷宫。  更让人叫绝的是,整个村落墙体厚达半米多,外层青砖,里面竟然夹厚达30多厘米的麻石板,难怪在文革前期,曾经有人试图毁村,但发现屋宇如此难拆后,也只能望而兴叹。村中人回忆说,小时候村内一间民宅突发大火,屋内火光冲天,却丝毫未波及邻舍,失火屋宇除房顶烧穿外,主结构也安然无恙。大旗头古村建好以后,郑绍忠曾立下规矩:住进大屋的人,不得随意改建房子,10年内出售也得卖给本村郑姓的人,这也是大旗头古村能完好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古村得以保存除了祖上的一些规矩起作用外,区里、镇里和文化、旅游部门对大旗头古村的重视也是重要原因。该古村也是首批县级保护文物。三水区旅游局还出资将古村“破四旧”时期散落在各处的文物收购回来,以再现古村原有的风貌。  四五条深巷将古村分为几片,每条深巷一端堵死,另一端修有门楼,遇到外人入侵,门楼上铁闸落下,村子便自成坚固的防守体系。  占地52000平方米的古村最初并未有这么大规模,只是随着郑家后人代代繁衍,一房一房地分脉,房子也一幢一幢地建起,建了房屋又建祠堂、家庙,久而久之,形成一片整齐密集的村落。大旗头古村采用的是粤中地区典型的梳式布局,集民居、祠堂、家庙、府第、文塔、村前广场以及池塘于一体,村落布局完整,每家每户都采用硬山顶镬耳式、封山墙以及“三间两廊”式样,整个古村相对完整地表现了广东农村民居的特点。  大旗头村的布局相当有趣,村落坐西向东,南北延伸,从村南门进,村落的中心是郑氏宗祠,和其他村落一样,宗祠对面是水塘,据说代表洗笔墨池,不远处的一座三层六角的古塔就是中国乡村中常见的文塔,被称作是笔塔,再加上塔底下的两块形似墨砚的巨石,以及村前仿佛铺开的白纸般的晒谷场,就组成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相传建村的清代水师提督郑绍忠不识字,因擅武才打拼到广东水师提督的位置,因此他希望后代能通过读书做官,当然这里的文房四宝也有后人附会的成分,但也表达了广东民间历来有好学的民风,笔塔仍然供奉文昌君和魁星,村里的孩子读书或考试,总有家长来此“开笔”或祈求顺利。  村口有古榕树,村里人称这一处的风景为古榕挂月,文塔旁边有木棉树,又表示村里后人能够读书做官,出人头地。大榕树因为浓荫蔽日,是村民休憩最好的场所。村里的老人坐在榕树下,有的下棋或者玩牌,有的就坐在文塔的塔基上看报纸。一只黑色的小狗睡在路的中央,池塘里有露出半只头的水牛,这一切也是今天大旗头村最经典的场景。

糖糖老鸭(2015-04-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