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家乡区县: 廊坊市固安县

      在我在读大学时,特别喜欢古代汉语,于是和教授古汉语的老师们走的很近。有的老师多年不见了,但是他们的风采却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可以说,我今天能够坚定地走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是受了他们不小的影响…… 张玉惠先生是我古汉语的入门老师,教授我们必修课——古代汉语。先生教我们时就已经年过七旬了。白发白眉,眉角长而下垂。说起话来总有几分文言味儿,如“仆亦老矣、阁下、又怎能、何如”等等。我有幸成为他的课代表,他也常说我是他的关门弟子。我真的很感谢先生,是他那一手流利美观的小篆书法,把我引入了古汉语的殿堂。那时,他的课总会引我入胜——波磔点画,幻化成优美的线条,游笔行走间,总能把字词的深意解释的淋漓尽致。先生叫我置办一本《说文解字》,让我试着自己去寻找文字的奥妙。从此,我便坚定了读研的想法。 读大三时,我跟着侯云龙老师学习诗词格律。侯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全才老师。在我读大一时,就早有耳闻。他的课总是满满一屋子的听众。侯老师最擅长多媒体教学,他的课件多年前就已经出版发行了。“灵活机动”是他授课的又一特色:或是一只喇叭,与全班同学行走在学校的各个角落;或是一只手电筒,在星空下的操场上领大家学习天文知识。

      严谨、淡定、博学、执着,是我一直向他学习的优点。教学中的侯老师如此,生活的亦是如此。我喜欢和他交谈,我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有生活的启迪。 李长仁老师是我的汉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门选修课的老师。身形瘦削,直挺挺的腰板,精神矍铄,一辆褪色的自行车,李老师总会这般悠悠地穿梭在校园里。李老师的课,最感染人之处是他整齐而漂亮的板书,和深沉有力的声线。老师写的工整,学生就跟着效仿,于是我的这几门课程的笔记也最为工整。课间,李老师喜欢点一支香烟,与大家围坐在一起。几经交谈我才知道,李老师是一位乐器达人,吹拉弹拨是他儿时以来的爱好。几十年前,学校成立音乐系时,他还任教过。这才明白,老师沉郁顿挫的声音,工整隽永的板书是源于对音乐感悟。每每想起李老师,我都后悔没能寻到机会听他弹奏一曲。 其实还有很多老师,我熟识他们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他们温文尔雅,清逸如兰。真的很怀念他们春风般的指导,雨露般的教诲;真的很怀念与他们一起谈经论道、评说时事。我与他们亲近是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爱好,或者在老师们身上我找到了自己驰骋心灵的旷原。但这绝不是刻意人为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也许是受所学专业的影响,也许是受职业的影响,语文教师总会给人一种迂腐、酸溜溜的感觉,常言也道“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是在我看来,老师还是单纯些好,实在些好。天高云淡,宁静致远,好的心境才能做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同样坚定执着的学生。如果老师们都忙于功利,巧于心计,或是贪图享乐,不思进取,那我们这些做学生的又会怎样呢?

      读书时,总会有几位老师整天老板一样的扮相,或经常迟到,或让自己的研究生代课。我们不会对别人的选择品头论足,但我们永远会站在恪尽职守的人一边。我的几位老师都是讲台上的守望者,“春天看花开,秋天扫落叶”。他们如今也都年过六旬了,却都依然耕耘在教学第一线上。认真负责、孜孜以求,这本身就是一种风采——一声启迪心灵的呼唤,一个催人上进的榜样。 语文,一门充满特殊气质的学科。听说读写,哪一样对教师都有更高的要求。而这“更高的要求”就是学生希望老师有更耐心的指导,更高超的口才,更真挚的情感,更优秀的文笔。而这些绝不是教科书和备课资料可以解决的。我的几位老师都各有所长,这不仅仅滋润着他们的生活,也滋润着他们的教学。他们的课堂不乏味,不枯燥;有思想,有激情。一个教师的魅力,不仅在于他丰厚的学识,也取决于他是否能够触类旁通,博采众长,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来吸引学生。高耸入云,是一种让人噫吁的伟岸;连绵起伏,才拥有曲径通幽的意境。如今的讲台上,语文老师们常常抱怨吸引不了学生的眼球,抓不住学生的心灵。魅力是自内而外的一种散发,是心与心的遥相呼应。知识的厚度已经决定不了教学的时效性了。所以,老师们在握紧教材的同时,也要开阔视野,读读书,看看报,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风采。 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教育。

      ”诚然,我已记不清那一套套繁琐的知识系统了。可是老师们侃侃的讲辞和翩翩的神采,我记忆犹新。时光流转,一晃眼,我离开大学也有些年头了。而多年来,常忆恩师,常有收获。

心花路放(2015-04-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