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 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其境内的山水风光举世闻名,千百年来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桂林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广西仅次于南宁的第二大城市和最大空港,桂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桂林北接湖南、贵州,西面、南面与柳州市相连,东面与贺州市毗邻,属山地丘陵地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的风化浸蚀,形成了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
桂林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900毫米,全年无霜期30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550小时以上,平均温度19°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2]
桂林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的永久举办地;世界女子九球锦标赛于2014年在桂林举办。
秦始皇公元前214年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3] 在距今约一万年前,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夏商周时期 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前214年)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当时的桂林郡治在布山,位于今天的桂平市西南。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一说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
东汉改属始安侯国。三国先属蜀,后归吴。甘露元年(265年) 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南朝改为桂州。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贞观八年(634年) 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 属静江节度。
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756年(肃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西道治邕州,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
五代十国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宋时,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
元属于湖广行省,后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明、清均属广西省桂林府。
1911年为广西省会。1914年(一说1912年) 改名桂林县。1940年始设桂林市。1944年11月-1945年7月 为日寇占领。光复后为广西省辖市。
1958年 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1981年7月1日、1983年10月8日,阳朔、临桂划归桂林市管辖。1990年2月3日,撤销恭城县,设立恭城瑶族自治县。
1996年12月22日,桂林市委、市政府按国务院,自治区批复的方案,实行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2013年1月18日,撤销临桂县,设立桂林市临桂区。
桂林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东北与湖南省相邻。湘桂铁路与漓江纵贯,在建的贵广高速铁路横穿全境,有 321 、322 、323三条国道穿过。东经109°36′至111°29′、北纬24°15′至26°23′,平均海拔150米,北、东北面与湖南省交界,西、西南面与柳州市、来宾市相连,南、东南面与梧州市、贺州市相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