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旧时简州,大族人家均有祠堂,供奉祖先牌位。清明节阖族聚于祠堂,举行祭祖典礼,祭礼由族内有名望的人主持,杀猪宰羊,备办酒醴,行跪拜礼祭祀祖先。祭祖之后,以胙肉聚餐,叫做“吃清明会”。会上不研究家族事务,只宣布族规,表彰遵行“忠孝义”方面的人和事,对违反族规者给予惩罚。祭祖典礼除每年清明举行外,七月中秋节,冬至节和正月初一则各自祭。
在简州,按当地风俗习惯,一般是在清明节前三天给亲人上坟,而清明这天,则为烈士扫墓,或进行祭祀、踏青等活动。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或将酒食带回家。简州民间还有“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的谚语。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