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发展艰辛

家乡区县: 孝感市汉川市

      三十多年了,我的记忆里仍晃动着《汉川文艺》的影子。那时,文学的冬天已经过去,经过“文革”的冷冻后,便是文学梦的苏醒,或是生活追求,或是文学的狂热,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阵地,寻找那片文学的绿洲与沃野。

      一个春天的早晨,刚刚恢复工作的著名作家、诗人田野,还在汉川一中任教的时候。我到田老师那里玩,发现了一张刚出版的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汉川文艺》,我捧在手里,如饥似渴地咀嚼着,吮吸着,萌动着创作的冲动,为其撰稿。虽然一直写着:常有一些“豆腐块”出现在军内外报刊上,但与文学还有一段距离。不过我喜欢针对某一文艺现象或某一作品,发点议论,由于编辑的厚爱,冠以“文艺评论”发表了。我很不好意思,这就是文学!由此,开始了我的文学学步生涯,写新闻时,注意从新闻矿藏中,寻找灵感;为《汉川文艺》写过散文、小说、故事和报告文学;后来逐渐长大的《汉川文艺》,还请《布谷鸟》、《长江文艺》的编辑以及省城的作家、诗人来汉川讲学,传授文艺创作知识,从此打开了我的文学视野,燃起了我文学创作的火焰,也让我深深地怀念她。

      那时没有像今天这样方便的交通,更没有这样开放的经济环境。每次到城里参加文学活动,都是骑自行车,隔河渡水地跑在川马公路上,或者是乘坐小轮船或小机帆船去。当面向编辑老师求教。那时的《汉川文艺》虽然是汉川县文化馆主办的一张四开四版小报,影响却很大,作者遍及县内外,与全国几十家地、县(市)文艺刊物交流,登记在册的业余作者就有200多,涌现出陶大明、龚义成、陈秋中、宋西庭、方学平、李玉兰、李立成等一大批文学创作人才,他们中有的走上了文艺领导岗位,有的成为报纸副刊的文学编辑、记者,有的在文艺单位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有的还到国外发展去了……。因为《汉川文艺》给了他(她)们一个阵地。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川文艺》是一所学校,是汉川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功不可没,可圈可点。那些为人做嫁的几任编辑,已逝的王惠明老师,他的奉献与耕耘,他为人谨严,治学刻苦,对文艺的忠诚的精神,至今活在我们心中。

      今天,世界在变,一切都在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人们的心气浮躁,利益驱动,但追求丰富的文化生活,高尚的精神生活,仍然是生活的主流,“我们不是为金钱活着,是为精神而活着”。《汉川文艺》,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一种精神,在整顿报刊中,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但《汉川文艺》,仍然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怀念。

myonly(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