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观台老子之谜(三)

家乡区县: 西安市周至县

1979年该碑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和书法艺术名碑。

【老君显见碑】又名“梦真容碑”,宋天圣六年(1028年)刻。原竖立于为纪念老君显见而建的会灵观内,清道光五年(1825年)迁至西碑厅,“文化大革命”中被推倒致残,1978年修整后仍竖于说经台西碑厅内。碑圆首龟座,高290厘米,宽78厘米,厚34厘米。碑额楷书“重模苏灵芝书唐老君显见碑。”碑文行书19行,每行46字,记唐玄宗梦老子真容,命诸道士访求和尊而祀之事。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此碑照刻圣旨全文,并诏令全国各州照样以其文立碑。今仅存河北易州及陕西楼观台两碑。楼观台原碑失存,此碑为宋苏灵芝书并题额,碑左下角有小楷题记明载其事。碑阴为宋元年(1086年)刻苏轼治平元年游楼观留言,行书4行,共52字,字迹清楚。

【楼观诗三段碑】宋元佑元年刻。楷书三段,一为《薛周诗》,高47厘米,宽56厘米,13行,每行8字,嵌于说经台老子殿西山墙。二为《大中诗》,高56厘米,宽76厘米,19行,每行8字,嵌于说经台东山墙。均为北宋著名书法家薛绍彭书,其书法与米芾齐名,此为和意之作。

【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镌刻,竖于宗圣宫三清殿前东侧。碑螭首方座,高450厘米、宽145厘米、厚34厘米。碑额篆书“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之记。”碑文楷书32行。每行74字。李鼎撰文,朱象先书。它是道教全真派主持楼观后最早且最为详实的文献。碑阴上段楷书“同州真人门下宫观纲首名氏”12字,以下7段详载天下诸府、州、县宫观纲首姓名,每段48行,约3000余字。它是研究全真派发展史的珍贵文献。

【宗圣宫图碑】元世祖至二年雕镌。竖于宗圣宫内。碑螭首方座,高240厘米,宽76厘米,厚25厘米。碑身上宽下窄,略呈梯形。碑面顶部隶书“终南山古楼观宗圣宫之图”,其下线刻宗圣宫全图,下端刻石庭玉题跋,楷书41行,每行10字。碑阴为元元贞元年(1295年)镌《古楼观系牛柏记》。

【篆书道德经碑】元世祖二十八年(1291年)刻立,高翱书。竖于说经台老子祠西碑厅内。左、右并列两通,均为螭首方座,均高330厘米、宽100厘米、厚33厘米。碑阳皆篆额“古老子”3字。《道德经》全文依次刻于两碑之阴、阳面,计99行,每行54—55字,共5263字。全文后刻高篆书题跋5行,续刻李道谦隶书题跋6行,碑末隶书立石者衔名5名,疑为李道谦手笔。第二碑右侧刻篆书“启元之屏”,左侧楷书7个极生僻字,可释为“玉炉烧炼延年药”,其上款刻“太上老君作”。

【楷书道德经碑】疑为元代刻。竖于说经台老子祠山门内东侧,《道经》、《德经》各1通,均螭首方座。

《道经》碑高300厘米、宽97厘米、厚33厘米。碑额楷书“道经”两字。碑文为贴式,上下分8段,每段38行,每行10字,共2854字,楷书。碑右侧楷书7个极生僻字,可释为“正道行修益寿丹”,其下款刻“说经台上石”、“虚斋书”。碑阴摹刻宋米芾书“第一山”3个行书大字。

《道经》碑高270厘米、宽100厘米、厚28厘米。碑额楷书“德经”二字。碑文亦为贴式,上下分7段,每段38行,每行10字,共2437字,楷书。末刻“终南山古楼观立石于道祖说经之台”15字。碑右侧刻苏轼留言一段。碑阴刻平山楷书“道德”两字。

【楼观先师传碑】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刻。竖于宗圣宫内。碑螭首方座,高280厘米、宽100厘米、厚30厘米。碑额篆书“楼观先师传碑文”6字,碑文上下分7段,第一段刻“文始真人传”,第二至六段每段刻6位真人传,第七段刻4位真人传。各传中上部长条框内均隶书真人名称。传文为楷书。第七段末刻草书题跋17行。朱象先撰并书。刻碑记载了老子至楼观前后1800多年间楼观道坛35位著名先师的生平事迹与宗教活动,是重要的道教史料。碑阴刻宗圣宫各下院道观名称及所在地。

【宗圣宫设五品级提点公文碑】元正元年(1264年)刻立。现存宗圣宫。碑圆首方座,高150厘米,宽80厘米、厚18厘米。碑额篆书6字,碑文楷书17行,每行30字,下端刻小楷记事一段。字均漫漶不清。此碑为朝廷在楼观主庙宗圣宫高立道教管理机构——提点所,并颁发给五品铜印的文牒。它显示了元朝廷对楼观教团的重视。

【赵孟頫书上善池刻石】元代刻立。原竖说经台西厅内,“文化大革命”中被推倒,1978年修整后仍立原处。碑圆首方座,高23厘米、宽94厘米、厚22厘米。碑面正中刻隶书“上善池”3大字,右侧刻楷书“赵孟頫书”4小字,左侧刻楷书“董道弘立”4小字,碑面下端刻前人题诗三首,字迹不清。碑面正中有1裂缝。碑阴刻明嘉靖二年(1523年)浒西山人题五言诗一首,草书7行,每行14—16字。

王雨柔(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