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经济蓬勃发展

家乡区县: 武汉市蔡甸区

201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100亿元、200亿元两个台阶,达到202亿元,是2006年的3.0倍,五年年均增长17.3%。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19:56:25调整为2011年的8:63.5:28.5。全口径财政收入跃上40亿元台阶,预计2011年达到40亿元,是2006年的4.7倍。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35.6亿元,年均增长5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3.8%,预计2011年达到51.9亿元。

农业

撤县建区以来,蔡甸借助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强劲的经济辐射作用,蔡甸区坚持调整、改革、引进、创新,坚定不移地抓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托大区、壮大小区、带动全区”战略,保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稳步发展的好势头,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2001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7.79亿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区域特色更加突出,农业保持平稳发展。特色农业呈集中发展趋势,形成了5万亩连片莲藕长廓、1万亩优质西甜瓜产业带和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农业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增强,鲜藕、河蟹、食用油、牲猪、无公害蔬菜等5个产品走出了国门。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95亿元,完成农业总产值13.81亿元。粮食总产量14.53万吨,棉花总产量0.21万吨,油料总产量2.07万吨,蔬菜产量42.05万吨(其中莲藕产量11.35万吨)。

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发展,农民增收更加强劲。五年新增农产品正规化基地8万亩,总规模达到18.5万亩。我区已成为国家级无公害莲藕和西甜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蔡甸莲藕”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沉湖有机水产品获国家认证。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5家,预计2011年实现加工产值55亿元,是2006年的5倍。武汉·世界鲟鱼产业园正式投产。姚家山农产品加工园初具规模。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户覆盖率达73.2%,比2006年提高12个百分点。规范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千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12.6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达70%。劳务经济逐年壮大,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6万人。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到45%以上。[2]

商业

区属骨干企业通过实施租赁经营、整体出售和强强联合,使一部分企业开始出现转机。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外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区经济的

比重明显提高,分别占GDP、工业增加值和税收的65.6%、71.1%、50%。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2.4亿元,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66亿元。全区有乡镇企业21589个,从业人员13.8万人,实现增加值37.2亿元,完成税收5081万元;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运行效益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新兴工业发展加快,精细化工、通信电子、生物医药等产业初具规模。加快传统工业的改革改组改造,盘活了一批企业存量。企业实行股份制、租赁、出售、破产等产权制度改革达到90%,1789名职工转变了国有身份。

新型工业跨越发展,主导经济增长作用更加突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工业经济加速转型升级,实力和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已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支撑。预计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65亿元,是2006年的3.5倍。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9.8%,预计2011年达到11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4.5%,比2006年提高9.3个百分点。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通讯电子产业连续四年进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机械汽配、轻纺日化、环保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快速成长。中国电子集团与冠捷科技、德国拜尔斯道夫集团与丝宝日化、烽火集团与银泰科技实现重组,一批重点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8家。园区规模日益壮大,先进制造业加快向沌口、常福、姚家山工业园集聚发展。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的常福工业园被确定为市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园。[3]

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繁荣活跃,发展水平和层次全面提升。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明显,都市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后官湖生态绿道开工。旅游业发展提速升温。“一河两山”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加大。索河镇进入创建省级旅游名镇行列。总部经济突破性发展。艾德蒙、凯德惠居中国总部、丝宝区域总部等一批较具影响的总部经济入驻蔡甸。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武汉现代物流产业园钢材市场、蔡甸货运站投入营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彭蕾(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