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骡坝,黔西县城郊一个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也是统一战线倾情打造的“同心新村”之一。因古时盛产骡子,有“奢香夫人路过此地,得乌骡宝马”的传说而得名。
如今,骡子就像当年的贫困一样去无踪迹。小桥、流水、风车,步道、亭子、果园,走进乌骡坝布依寨门,牌坊上的一副对联“小桥流水布依寨,桃花园里新农村”特别引人注目,不禁让人想起乌骡坝春天的样子是何等的美丽。放眼望去,不远处的山岗上,同心亭耸立之处,“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宣传标语特别显眼。山下,布依文化长廊、健身广场、游泳池、太阳能路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进入寨门往里走,宽敞明亮同心路大道一侧流水潺潺,一侧大棚林立,周边白墙青瓦的布依族民居错落有致,水西泰丰园的立体蔬菜大棚、花卉基地、生态餐厅等与四周的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农家乐里轿车停满小院,来此休闲的游客熙熙攘攘,或散步、或垂钓、或游乐、或餐饮,布依同胞的歌声时而清越、时而悠扬,月琴、酒歌欢快,田间劳作的村民时不时飞歌“浪哨”……一派幸福和谐的景象。
走进村子东边尽头处的“乌骡山庄”,随着布依敬酒歌唱起,土碗里飘香的米酒立刻送到唇边,让人霎时就体会到布依族同胞的热情。“登临遍赏观景台,漫山桃花次第开。改建五年添锦绣,游客倾慕八方来。”这是乌骡山庄老主人83岁高龄的潘兴舟给我们念他自己作的诗,真实地道出了乌骡坝村建设五年来的变化。2008年,乌骡坝村还是个一类贫困村,全村6个村民小组263户1030人,人均收入仅2180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600元。2009年以来,乌骡坝村在统一战线及社会各界的倾情帮扶下,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因地制宜,按照“五园新村”的建设标准,全力推进乌骡坝村各项建设,村容村貌发生历史性变化,村民收入不断攀升,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超出了全省平均水平,创造了跨越发展的奇迹。
乌骡坝村支书李宁说,“2009年以来,统一战线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招商引资6000多万元,协调县内5家民建会员企业和9家民营企业参与乌骡坝村‘五园新村’打造。”实施民房改造184户,建设蔬菜大棚113个,硬化连户路和院坝2.22万平方米,新建灌溉水渠22条17.3千米,沼气池、垃圾池、污水收集池300多个……利用荒山荒坡种植皮球桃和24号桃8.25万株,农户庭园种植花草树木8000余株,规划香葱种植120亩,建成占地2000亩的水西泰丰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和1074平方米“同心养鹅场”,扶持农家乐发展等,完成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发展的华美转变,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兼容发展的道路。
“现在,每天到我们乌骡坝水西泰丰园来休闲娱乐的人至少都有二三百人,他们来了之后,就要消费,生态餐厅里的有机蔬菜可以现摘现吃,很受欢迎,每天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原乌骡坝村党支部书记、现任黔西县杜鹃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的潘波向我们介绍。
每到春天,乌骡坝四周山坡上桃花灼灼,灿成云锦,成了黔西人休闲踏春的好去处,村中农家乐的生意更是爆满。“2013年,靠卖土鸡、腊肉、无公害蔬菜和家常菜,农家乐年收入16万元。”村民潘安平向我们介绍。正在蔬菜大棚里干活的村民郭家惠告诉我们,“把土地流转给公司,除能得到流转资金外,我每天照样在自家的地里干活,还有六七十元的收入,比外出打工强,现在我们村很多出去打工的都回来了。”村主任潘安雄说,“村里成立了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种的蔬菜、水果和养的皖西白鹅全部都由合作社负责销售,村民不承担风险。我们引进农业企业办基地,就是用办给群众看,来带着群众干,引领全村群众发展致富奔小康。”
走在民建宁波市委捐资建设的“同心·文化活动中心”广场上,乌骡坝四周青山叠翠,桃李飘香,处处洋溢着生机活泼、文明和谐、富裕幸福的景象。文化长廊上一首词特别显眼:小桥流水新村寨,不是花园,甚是花园。一季青葱值万钱。村中开起农家乐,果挂林间,花放窗前,户户欢歌庆盛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