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龙灯

家乡区县: 贵州省余庆县

 

利用“舞龙”这一形式来祈祷神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这是余庆人的一个重要习俗。不过,“舞龙”在余庆被称为“玩龙灯”或“耍龙灯”。据史料记载,余庆玩龙灯始于唐代,且活动主要集中在从正月初三至正月十六这段时间。其中,正月十一至十六日这六天,还被称为灯节。

正月初三至初六的这几天,主要是扎龙灯。余庆“玩龙灯”所扎制龙的有三种,即布衣龙、草龙、棒槌龙。布衣龙的制作比较精细,龙头用竹条扎成架子,糊上白色清明纸后再用相应的颜料绘出角、嘴、眼、胡须等,形态逼真;龙身是用细篾扎成的圆筒形,一般不分节,扎好后蒙上纱布并染红绘甲;龙尾也是用细篾扎成的,成鱼尾形。龙头、龙身、龙尾扎好后,用红布带将三部分连接起来,用自制蜡烛,点燃插于预设的烛眼中,整个龙体便显得通红透亮。草龙,只限于小孩玩耍。其制作极为简单,一条较长的篾绳外缠大量的狮子草即成龙身。玩时将点燃的香插在龙身上,故而又称香灯。目前,已见不到这种简易的龙了。连小孩子玩们的也是精制的布龙。

相伴龙灯出游的,还有牌灯、鱼灯、虾灯、狮灯、龙宝球等等,均为竹篾编制作,外部糊纸绘彩。这些都是正月初六前要完成的工作。稍加留意,你会发现江南的牌灯与江北的在形态上是有所区别的,江南为方形,江北为殿形。

正月初七龙灯正式出游,牌灯开路,乐鼓相伴,鱼灯、虾灯、狮灯紧随其后。所到之处,爆竹轰鸣,烟花绽放,热闹非凡。正月初十至正月十三,龙灯队分别到附近村、寨玩耍,当地人将其称为“清寨”。正月十四日晚,县城附近十里八村的龙灯队汇聚县城闹元宵,常常引来数万群众观看。正月十五或十六日,舞龙者将龙送到河滩火化。

近年来,在余庆县城附近,小孩子玩龙灯提前了,多半从正月初三就开始。

玩龙灯的动作有黄龙下海、金龙抱柱、二龙抢宝、老龙翻身、金龙过海等等。“舞龙”场上,每一条龙都会尽力表现其生动、神奇、威武的艺术形象,刚毅强悍的品行特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奋进精神,以此展示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坚毅拼搏的精神。

在玩耍的过程中,江北的龙灯队还要说吉利祝词(福事),多半是舞龙头者呼,其余人应答。

玩龙灯的高潮是嘘花。“接龙”者分别列于两旁,用土制花炮喷射舞动的龙身。其时,锣鼓喧天,流彩溢光,龙身时隐时显,让人目不暇接。余庆人玩龙灯玩得很逛。1946年春节,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松烟街上43条彩龙,敖溪街上32条彩龙玩耍了三天三夜;1986年春节期间,32支民间文艺演出队汇聚县城进行民间文艺大展示。元宵节晚上,20多条龙在大街上进行精彩表演,观众达数万人……

从前,余庆龙灯大多数是群众自发组织。进入2000年以后,县、乡镇政府在元宵节前后时常组织这一活动。到目前为止,已连续举办了四届“龙王”大赛。

2009年前,在余庆,玩龙灯者都是男子,2010年春节始出现女子龙灯队。松烟镇女子龙灯队系余庆县的第一支女子龙灯队。

贰货一个(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