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应 ,请你加油

家乡区县: 江苏省宝应县

宝应荷文化的形成历史
宝应地区古为东海,由于江淮泥沙的逐年淤积,至秦汉以来逐步发育为古泻湖沼泽平原。建国以前全县有几十个湖荡星罗棋布,加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沃泥肥,自古以来就是种植荷藕的天然佳地。宝应植藕早在唐朝已见于文字记载,唐代诗人储嗣宗《宿范水》一诗云:“行人倦游宦,秋草宿湖边。露湿芙蓉渡,月明渔网船。寒机深竹里,远浪到门前。何处思乡甚?歌声闻采莲。”可以令人想象出当时莲叶接天,芙蓉映日,姑娘们一面采莲,一面唱歌的秀美的水乡风光。
至明代荷藕已成为宝应大宗生产的土特产品,《万历志》列“宝应十景”中有“西荡荷香”。清代《康熙志》列“宝应十二景”中有“莲叶接天”,植荷盛况可知。明清时期的宝应画家如陶成、刁锐、陈务人等都喜欢画荷花。宝应诗人咏及荷花的诗词更不胜枚举,如乔莱诗“莼丝绕翠频留棹,荷盖分青远送人”。乔大鸿诗“十里尽荷蒲,迷漫失溪口”。陈钰诗“沦涟水照白菡萏,萧疏苇立红蜻蜓。”朱雯“霜稻几畦镰似月,风荷一片藕如船。”王孙晋诗“赤脚捕鱼何处郎,素手卖藕谁家女?”等等,这些诗句都散发着荷藕之乡的一片清香。
明清时期宝应科举兴盛,达官贵人纷纷在宝应城郊修筑园林,其中有不少都是以荷置景的。如纵棹园湖泊,昔为一片荷塘,学宫前原有爱莲池。城东莲池庵,“高朗雅洁,竹梧疏密相错,庵前有池,池种藕,春则田田绿叶,夏则亭亭红蕖,秋则离离碧莲,致足乐也。”其附近有刘家珍藕花书屋,“绛纱浮水朝霞起,翠盖凭栏落日低”,别是一番景色。城南迎秀门外有朱曰藩之白莲堂,荡舟荷花荡中,清香馥郁,又名花园庄。运西宝应湖边又有朱曰藩的镜心楼,旁有水乐亭,“楼下有荷花荡,可数百亩,夏日棹小舟采莲,莲高于叶,叶高于人,前后皆不可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湖滨又有吴礼的蓼花庄,有诗云:“荷花香里双兰桨,杨柳荫中一草亭。”在宝应最大的园林——纵棹园中,有“竹深荷净堂”,盖取杜甫“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之诗意也。

人比烟花寂寞〆(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