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彝族婚嫁习俗主要由对歌相识、请媒说亲、吃定亲酒、嫁娶四个部分组成。
一、对歌相识
这是盘县彝族婚俗的第一个环节,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认识的主要方式。传统上不能在家内唱情歌,多选择离家有一定距离、风景优美的且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山坡山洼来对唱。双方通过对歌的形式表达情意,其情歌样式多种多样,多为即兴演唱,只要能传递真情实感就行。例如:“郎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种葡萄,妹山前山后山左山右绣荷包。郎的葡萄酸酸甜甜辣辣苦苦合妹嘴,妹的荷包唏唏唰唰唰唰唏唏挂郎腰。”
二、请媒人
盘县彝族人的婚姻多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自由恋爱相结合,所以请媒人(彝语为“莫左”)提亲的习俗在盘县彝族中一直留存。通过媒人提亲,一是向外界说明她们已经是恋人了,别人不要再来请求提亲了,媒人在这里起到了公证的作用,一旦婚姻发生什么变化,媒人就要站出来说话评判。
三、吃定婚酒、押八字
押八字就是吃订婚酒,是决定双方婚姻大事的重要环节。按照彝族古老的宗教礼俗及族规寨礼,男女青年在确定婚姻关系后必须要合八字。即看看双方生年生月生日生时的五行天干属相之间是否相生,如合适就正式订婚,也有不用合八字的,如淤泥乡的一些彝族同胞就没有押八字这一环节,一旦情投意合就直接进行订婚。接下来就是在女方家摆酒招待客人,以女方家亲戚即村里德高望重的人为主,男方家也要有代表参加,至少四人,比如男方的父亲或者母亲、弟弟(哥哥不能去)、老表、姐夫等。男方家代表到女方家门外要先放鞭炮,女方家亲戚也要鸣炮回敬。开饭前要先点香、烧纸、供饭,以示对祖先的敬重与崇拜。席间即把本家姑娘婚配的事告知大家,女方各家亲戚商议好谁家送些什么家具。
四、嫁娶
婚礼的第一天在女方家办,这天新郎(彝语为“阿乌七”)不到场,只是接亲人去且亲哥嫂不能去,人数为6、8、16人不等,但一定要双数,女方送亲的人数一般要男方接亲人数的二倍,伴娘一定要是结过婚的新娘的长辈,最低也是同辈分的人,而绝对不能是小辈。接亲时要带上一对粑粑(用簸箕装,上贴大红“喜”字)、三柱香、三对蜡烛、红糖、最少两瓶酒、60斤肉、火腿古时新娘出嫁要骑马,新娘的坐骑由男方家提供,快到女方家门口时先放鞭炮,女方家的人则准备好泼水。到门口要先唱调子,对歌,不然不让进门,进门时要泼水。第二天早上,大家先喝酒,吃早饭时,女眷给接亲的人劝饭,在碗底埋辣椒面、盐巴、肥肉,逼着他们吃下,把肉和菜串成串偷偷挂在他们衣服后面。吃完饭后,用煤油和锅烟灰加上酒拌成浆糊,给接亲人抹黑脸,表示新娘家有脸面。出门前,新娘必须梳妆打扮,到了预先定好的良辰吉时,由梳头的人为新娘盖上头帕,起身时新娘要先戴上新郎弟弟戴来的竹篾帽,再包上包头,顶上黑色的纱帕(彝语为“苏破”)。胸前挂一面镜子,意思是让身上的镜子射走娶亲路上可能遇到的鬼魔或邪气,保佑新娘新郎清吉平安,生儿养女顺顺利利。而后由新娘的哥哥、弟弟或姐夫背新娘上马或上车,上马后又要喝一次酒,新娘喝完后把酒碗往身后扔,使之砸碎,表示把碗砸烂后,新娘会慢慢忘记对家乡的思念,专心建立这个新的家庭。在出嫁路上,新娘绝对不允许下马或下车,也不能回头望。陪嫁的东西(两箱、两柜、拜鞋等)全部由接亲的人负责运送到男方,当时谁接谁就要负责到底,不允许半路分给别的人运送,送亲的人是不负责拿东西的。到新郎家村口或门口时,要由婆家找两个八字好的人来扶新娘下马。要请个毕摩来退喜神(彝语为“色嘞”),意思是将他们在路上可能遇到的鬼神邪气赶走,留在屋外,让新娘新郎平平安安、幸幸福福的生儿育女过日子。新娘进入新房后,送亲的人就被请到堂屋喝“下马酒”,新娘由伴娘陪伴,到吃饭时才出来和接亲的、送亲的人一起吃饭。普古乡人豪爽热情,邻里关系十分和睦,遇有婚事都不请自到,并且要送礼钱、毛毯、被子、电器等物品,以示祝贺。晚饭过后开始闹新房,参加的人一般是新郎的姐夫、妹夫、老表以及新婚男女各自的好朋友。闹新房的主要节目有喝交杯酒、咬苹果、点烟等,闹完后新娘给这些人每人送一双鞋垫,让他们分享自己新婚的喜悦。
第二天早上,新娘给公婆送上自己做的布鞋,公婆则回送她一定数量的礼钱。回门前,由一位长者指挥新人磕头,大家酒足饭饱后就出发。带上十二对糯米粑粑、三块肉、两瓶酒,给送亲的人发放礼物。到娘家,磕头、吃饭之后,若距离不远,就在当天返回,如果距离较远,就等到第三天才返回。返回时,再由新娘的父亲送他们回来,从此两家就成为一家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