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公园雏形始于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由举人周奎父子营造。1937年开始作为公园建设,1939年经贵州省政府批准开始正式建设风景区并于1940年基本落成,时称“中正公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改名“花溪公园”。
花溪公园位于贵州贵阳市南郊17公里花溪区内,占地800余亩,东至花溪大桥,南沿磊花路,西临花溪平桥,北抵花溪小寨。主要景点有音乐广场、芙蓉洲、百步桥、坝上桥、麟山、龟山、松柏园、碧桃园、牡丹园、 竹莲池、棋亭、憩园、西舍、戴安澜将军衣冠墓、平桥、黄金大道等。
花溪原名“花仡佬”。明末清初,这里混居着汉、苗、布依、仡佬等民族,其中以仡佬族最多,仡佬妇女爱穿花哨美丽的服饰,被人称为"“仡佬”,地因人而得名,花溪也就被称为“花仡佬”。南明河自广顺流入贵阳,其龙山峡至济番桥一段,称花溪河。沿溪两岸,山水交融各具特色。
花溪风景区成规模的建设始于刘剑魂。刘氏卸任后,其风景区建设规划尚未完全实现,继任者李大光接手继续建设,但是不久便面临着经费短缺的困扰,甚至一度停工,幸得有包括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撮合。1939年4月,以吴鼎昌为省主席的黔省政府批准成立公园建设筹备委员会,公园名同时敲定为“中正公园”。何应钦,吴鼎昌二人均为蒋中正手下重量级之军政大员。公园名“中正”,经费便有了着落。1940年3月,公园建设基本完工。
花溪公园是花溪水流到最平缓处的一段,位于花溪镇中心,身居闹市而取静。尤其是这段溪水因为平缓,水面铺开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把两岸垂柳、竹林和花树都倒映在水中。春天,百花盛开,待到落英缤纷时,花瓣飘零,浮在水面,水中就带着阵阵清香。从放鸽桥到放鹤洲,清流被河床上杂陈的石礁牵引,时分时合,悠然回环。一道天然岩嶂从东南向西北隆起,将河水折成两叠。瀑流之上,有石磴百余蜿蜒如龙脊,供人来往。放鹤洲上,是一泓平静的深潭,接着就到了坝上桥。坝上桥连接龟、蛇二山。桥的一面瀑流奔腾,飞珠溅玉;另一面积水渊深,沉沉如静。动与静、有声与无声,融为一体。
公园园内山水环绕,花草繁盛,绿地率达93%,是游客休闲消暑,度假旅游的佳所。花溪公园的景致,以龟、麟、凤、蛇四山为骨架,沿花溪河自西向东顺势展开。花溪河上坝上桥、百步桥瀑流轰鸣、飞珠溅玉;芙蓉洲、放鹤洲溪流宁静、青渚点点;群山之中麟山、龟山、蛇山、凤山怪石嶙峋、古藤漫径,亭台楼阁若隐若现;此外松梅园、红枫园、玉兰园、碧桃园、樱花园、桂花园、牡丹园四时繁花、姹紫嫣红。春天百花争艳,夏日荷风送爽,金秋桂子飘香,隆冬梅花清馨。陈毅元帅游花溪后,曾留下“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的诗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