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在周末闲暇时刻,去一家别有情调的书店,静静的读一本书;如果,你想在繁闹的市区,寻觅一份静谧的文艺。或许,皮市街是不错的选择。“浮生记”、“猫说”、“老友记”、“小舍艺栈”……一个个有特色、有文化、有创意的小店,便在这条街上开花。如今的皮市街俨然成了80、90后的创业街。然而,在老扬州的记忆里,皮市街属于一条经营皮货的专业街,皮市街没有高墙大院,缺少盐商巨贾,皮市街的那些人,多是咱们寻常老百姓,皮市街的那些事,尽是市井事。
皮市街位于今广陵路中段北侧,南隔广陵路与蒋家桥相望,北接文昌中路(原北接罗湾街),路宽3米,长628米。明嘉靖年间建新城前,此处是半村半郭的郊外,后逐渐成为市肆。明末清初,或许更早些时候,皮市街形成了皮货街市,南段为南皮市街,卖皮衣帽、马蹄袖、皮毯褥等软件皮货;北段为北皮市街,卖皮带、皮靴、皮鞭等硬件皮货,或许这和附近的牧马署有关。南、北皮市街因皮货多系回族人经营,随着皮市的发展,卖羊肉、蒸笼、芝麻等的摊、店也逐渐兴旺起来,在皮市街两旁又形成了小巷,至今皮市街两侧留有羊肉巷、蒸笼巷和大、小芝麻巷等。
皮市街136号门前的水井,原属公安堂皮市街水仓,建于清宣统年间。这就是其北侧皮市街水仓巷得名的缘由。1913~1915年朱自清全家曾搬迁到皮市街南段水仓巷斜对面的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的院落里。今此宅朝东的大门仍在,但院内已面目全非了。旧时的皮市街上还有不少其它各式各样的商店。如1922年秦立干、秦志员开设的天宝斋茶食店,1925年纪尚五在街上开办的达仁医院,1933年在31号开业的荣顺源饼面店,1933年、1940年开设的赵振兴、祥丰酱园,1936年在30号开业的福昌酒店,抗战前皮市街上开有“鑫华”理发店,1942年在6号开业美丽理发店,1949年彭氏在2号开业林园餐馆。解放后街上不少的店铺都改成了居民住宅。
皮市街一带往年的庙宇很多,除了改建为学校的两座庙以外,还有板井巷的太平庵、种善庵、宛虹桥的都天庙、地藏庵、众香庵、臧经院、风箱巷的观音庵、耿家巷的接引庵等等。这些年,年轻人吃斋念佛,画符打蘸的不多了,许多小庵小庙陆陆续续成了学校,成了住宅。只是吃斋念佛的人还是有的,在屋里供一尊菩萨,早早晚晚佛号声声。现在的皮市街147-149号,是扬州市区最早的基督教堂。同治五年(1866),英籍传教士、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率16人到中国,分别在杭州、温州、宁波等地设立教会。
皮市街地形低洼,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当时的扬州文人陆弼曾有诗记载他游兴教寺的情景,其中有两句诗是这样写的:“古寺萧条绿水湾,入门秋潦没斑苔。”可见那时的皮市街确是沟渠纵横。到了清代,皮市街附近有些河道逐渐淤塞,水流不畅,低洼之处常常积水。同治四年(1865)治春后社社主臧毂曾有诗曰:“皮市之街称水乡,家家端坐阁中央。鸥波宜额书斋内,鱼饵频投卧榻旁。”
2012年初,街上来了一帮自主创业的80后、90后年轻人,他们颠覆了传统的开店理念,开起了颇有文艺范的店。以小舍艺栈为例,小舍艺栈以艺术为主题,让情调来当家,楼下的咖啡书吧常有读书交流和公益沙龙,聚集了一大帮文艺青年和背包客。一条新的,属于年轻人“街区”的正在形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