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城县上坡新石器时期的磁山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可证明在给7000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古村落。地名命名类型多样。即反映了地理风貌,又体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以古代人物命名南剧、北剧,据《容城县志》记载:“周剧辛墓,地县东二十五里,剧村居人掘地见墓志一通,志名年代俱载”。后人以剧辛之姓名村,含有纪念之意;南王昝、北王昝,据传古代因有一位叫王昝的大将战死后葬于此地而得名,至于大将王昝的确切年代已难以考证了;昝村,曾为古易京城故址。东汉末袁绍在此大败公孙瓒,公孙瓒自焚而死,后人怀念公孙瓒,以其名为瓒村,后写为昝村。
古时此处是萍河下游的渡口,传说水中有一条黑龙,村民在此定居,修建一座龙王庙祠神龙,遂命名村名为黑龙口;白龙,据传明代以前,距该村不远有一小村,因洪水泛滥,村庄被冲毁。当时洪水汹涌,白浪滚滚,有些目睹者认为村庄让一条白龙卷走,有“白龙卷村”一说,后逃生者迁现址定居,而命名白龙村;东牛、西牛,据传北宋将领杨延昭驻扎边防,曾与辽军在此地作战,摆下东西两个火牛阵,人们在此定居后,即以火牛阵的传说命名村庄。
1941年中国共产党抗日民主政权,为了便于领导和保守秘密,将附马庄、夏庄、新庄窠三个村合并为一个村,因当时人心向党,崇信前途光明,遂取村名为崇明庄;猛进庄、复兴庄均为1941年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工作面貌一新,合并原来村庄后命名。
据对容城县各村的考证统计:建于汉代以前的12个;隋唐时期的9个;宋代的20个;元代的10个;明代的55个;清代的19个;抗日时期和解放后建的5个;年代无考的2个。容城县面积314平方千米,人口约26万。辖4个镇、4个乡,127个村委会。县政府驻容城镇奥威路。容城县辖4个镇、4个乡:容城镇、小里镇、南张镇、大河镇、八于乡、贾光乡、晾马台乡、平王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