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场——文化卫生

家乡区县: 贵州省正安县

 

安场因其交通要冲,商贸繁荣,外来人口众多,杂居着仡佬、苗、汉等民族,各民族风情文化传统相互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和民间艺术财富,经过上千年的繁衍开发,地方历史民族风情浓厚,其文化体现了很强的包容性和商业性,从这个角度说,安场文化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商贸文化。安场居民以川、湘人氏为主,川、湘文化与本地仡佬文化相结合,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同时带有很强的商贸色彩,群众文化的重要集聚场所一般在各会馆和七贤茶社进行。民国时期各会馆有:江西会馆万寿宫、湖广会馆禹王宫、福建会馆天后宫、山西会馆万天宫、四川会馆川祖庙等。七贤茶社由五大堂口仁、义、礼、智、信分为七支仁、义、礼、智、信、德、勇而成,后七贤茶社建立总社,更名为六合居,取包含东、南、西、北、天、地之义。群众文化有傩戏、地戏、玩龙灯、玩狮子、唱花灯、车车灯等。解放前,凡遇重大节日,则群众自发组织演唱傩戏、龙灯等民间节目,以示庆贺;群众每有红白喜事,也纷纷宴请戏班子表演戏曲节目热闹一番。由于商贸繁荣,客商云集,古镇拥有大小30多个客栈,早晚街上更显人群拥挤,市场特别繁华热闹,傍晚一盏盏各式檐灯,美观透亮,便有说书的、唱戏的,于檐灯之下,或于会馆之中,摆开架式,推演民间戏曲和群众文化,故有“白日有千人朝宝,夜晚有万盏明灯”的热闹现象,足见民间文化的繁荣。

古镇之上,从南至北前后分别沿街面修建了古朴典雅、精巧各异、气势宏大、壮观美丽的八大庙宇:牛王庙、八圣宫、天后宫、万寿宫、禹王宫、徐公祠、万天宫、老君庙。牛王庙庙产部分残存,现属安场镇供销社用房;八圣宫因尊崇尧、舜、禹、商、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八位先贤所建,原庙产残存,现划拨给镇文化站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管理使用;天后宫塑天后娘娘,原庙产残存部分现属工商联用房;万寿宫系陈、曹、艾三姓共建,大殿正门上建戏楼,左右设香房,再经大石板铺就可容上千人的大天井,经六步石梯上正殿,正殿塑江西佛祖位,左配殿建关圣帝君殿、岸公殿、炎帝殿,右侧石印门进至上天井,建有观音殿、黑神殿、俏公殿,是当时八大庙中规模最大的一间,原庙产于文革期间全部毁掉,现于原址上修建起安场镇中心完小;禹王宫为尊崇夏禹王治水为民有功而修,原庙产全毁,已改建成安场镇党政办公楼;徐公祠为纪念先人徐阶平发展蚕桑造福民众而修建,内塑徐公之像,正门前曾有前人撰联称颂:做九品官享百世祀,谋一州利留千古名,赞颂徐为民谋利勤政爱民之举;万天宫大殿塑川主位,左右配殿分别塑四官财神、风、火、雷、电、雨、灵官神位,原庙产部分残存,现属镇粮管所用房;老君庙建集镇郊区桥上坡,内塑太上老君神位,原庙产残存,现为两户民居。在清末民初,此八大庙宇为湖南、江西、福建、四川等地客商会馆,相当于现在的办事处,为安场乃至本县的商贸活动起到了巨大作用。

解放后,安场的群众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成长和繁荣,广大文艺爱好者自发组建文工团,创作移植了数十个傩戏、黔剧、川剧、歌剧和花灯剧等大小型节目,活跃在黔北各地及四川、重庆、湖南等地,鼓舞和影响着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受老百姓欢迎。1974年,安场成立文化站,组建业余宣传队编排文艺节目送戏上山下乡,组织开展棋类、体育、书画、歌咏、文艺演出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场和全国一样进入了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群众文化活动多彩纷呈。80年代中期,党委政府特别重视安场群众文化生活,将原八圣宫庙产拨付镇文化站,扩建成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全镇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活动中心集休闲、娱乐、科教、文教等于一体,对古镇文化起到了传承、发展、创新的巨大作用,曾受到中央宣传部、文明委表彰为全国优秀基层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受到中央、省、市的高度重视,集中体现了古镇群众文化的灿烂繁荣。

在医疗卫生方面,安场的医疗发展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前期,天心堂(川人所开)首开药铺,救死扶伤,至民国时期安场医疗已经相当发达,时有天心堂、同仁堂、保源堂、青云堂、同济堂等药铺,其中同仁堂于1939年在安场首开第一家西药铺。天心堂药铺在所有药铺中规模最大,同时也是当时全县最大的一家中药铺,药铺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时有雇工60余人,单医师就有10余人之多,能用10余种字体开医药处方,一时声名远播,影响遍及方圆数百里之外,留有医学书籍共30000余册。清乾隆、嘉庆年间,正安人涂百万在安场设“善堂”,凡有民众死亡贫困无棺木者,皆由善堂无偿供给,其善事之举,为后人所尊崇。解放后,安场的医疗卫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镇卫生院在乡镇卫生院中规模最大,有医生60余人。民间医疗以中医在全县最为有名,出名的中医医生有金家、补家等。

卡布奇诺ヽ咖啡 路(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