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花灯戏

家乡区县: 贵州省思南县

奔流不息的乌江是铜仁“一山两江四文化”中的第一大江,带着远古的信息穿越时空而来,是铜仁文化汇集发展的源头,滋养了与之东北“二人转”媲美的思南花灯戏。

花灯戏是在土家族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取傩堂戏、湘剧、辰河戏以及其他戏剧的表演形式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民族剧种。根据老艺人追根溯源和唱词中表现的历史特点看,大致起源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其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程序庞杂。其婉转动听的唱腔,高亮激越的花灯打击乐,优美迷人的舞蹈以及美丽独特的服饰道具,倍受人们的青睐。

其表演动作使用的是耙子路、四方步、龙摆、米花筛、凤点头、颤颤步、三步半等,讲究“丁不丁,八不八,钩子紧紧夹;正旦夹,蛋不丢,摇旦夹钱不要角”。花灯戏的行当,生、旦、净、丑俱有,基本唱腔即花灯歌舞中的男女出台调。在声腔上,“大筒筒”是在当地花灯、小调、说唱的基础上,借鉴了傩堂戏的唱腔和辰河戏中的高腔而形成的。而“小筒筒”是在当地花灯基础上融进了辰河戏的弹腔。在唱腔上两者都模仿辰河戏中的板、弦、韵味,再结合本地民歌、曲艺而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音乐艺术形式。

表演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最初与东北“二人转”相似,其中《门斗转》、《鹰展翅》、《边鱼戏水》、《膝上栽花》和《苏秦负剑》等舞蹈动作很有代表性,连歌带舞,十分动人。明末清初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或一男二女,叫“双凤朝阳”,或“二男一女”叫“双狮戏球”。也有的地方二男两女叫“双花灯”。旦角又叫幺妹,男扮女装,扎假发辫,包头巾,着花裙,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执彩巾。丑角又叫干哥,反穿皮袄,扎腰带,瓜皮帽子头上戴,右手执大蒲扇。干哥围绕幺妹转,相互旋转唱跳,干哥舞蹈动作丰富多彩,幽默可笑。

2005年,思南花灯戏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6年8月,由思南县民族文工团的花灯曲艺工作者创作、演出的花灯小戏《红包藏情》在贵州省首届花灯大赛上一举夺得“金灯奖”,许家坝镇的民间花灯艺人许朝正获得“民间花灯王”荣誉称号。

w3tq(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