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黔北门户”之称的正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与古黔北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发育的重要区域,是东汉儒学大师、教育家、西南文化鼻祖尹珍(道真)先生故里,因此这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尹珍文化。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在这里世代赓续、传承。有“群众文化之乡”的美誉,又因正安小说创作成绩突出,前赴后继,2010年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小说之乡”。
一条芙蓉江蜿蜓而至,潺潺的流水声仿佛在诉说千年历史的悲与喜;一座天楼山巍巍伫立,伟岸的身躯恰似庇护正安60万人民的天然屏障。穿越历史的长河,聆听远去的跫音,一声声,铿锵有力。
穿越正安县城向北行十四公里,有一座小镇,安然落成,这就是安场。
安场镇陆路交通历来较为发达,古今均为县(州)城卫星乡镇、商业中心。早在明清时期,安场就是北下重庆、四川,南上遵义、贵阳,东达印江、湖南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川、湘输入盐、布、纸、糖及县(州)内输出之丝棉、油桐、山货等的集聚中心,是重要的“旱码头”,成为“万马归槽”的重要商埠,古黔北商品集散的中心。因其特殊的交通地位,这里是古黔北沟通巴蜀、荆楚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衔接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的重要地理纽带。
安场的休闲
走进安场,漫步古镇老街,大青石铺就而成的街道,两侧是大量明清时期建筑遗存:它们以封火墙相隔,栉次鳞比,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大街上包子店里飘出来的热气,被炸得金黄香脆的油条,打铁铺的汉子正甩着粗壮的臂膀,叮叮当当的打铁声,火星四溅。正是这些古建筑遗存,正是这些纯朴而独特的民风,2009年9月,古镇安场被评为贵州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驾车行驶在安场村落间,家家户户都有桔子树,第一映像即引起我们的好奇。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安场是桔子之乡,难怪每家的树上都遍结黄金果。安场人特别好客,来到一家农户前,他们热情的邀我们进去作客,我们一行人还未落定,热情的主人便摘来一篓新鲜桔子招待我们,送上自家特制的蜂蜜泡茶,令我们十分感动。我们去他家后院一看,真是田园一般的生活:有花有树、有池塘有鱼、有桔子有柚子、有蜜蜂嗡嗡的飞舞,还有一条老黄狗忠实的守着主人……俨然一幅恬静的农家写照。
来到安场石井村,正好看见钱相会成员在这里表演钱相,11个人拿着装饰精美的竹杆,穿着特制表演服装,唱演并举、“拳打脚踢”式的表演,让大家也跟着舞动起来。钱相表演颇有地方特色,是正安有历史记载的非物质文化。石井村钱相会是正安最早发起的钱相组织之一,在乡村,但凡有活动、农户办红白喜事她们就前去表演。我们惊喜的发现,虽然他们都文化不高,却自己编了二、三十首作品,内容涉及宣传新农村建设、计划生育、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等,自发到各地演出。他们还向我们介绍,有一次,她们在建政村演出《一劝孝双亲》、《劝人文章第一先》节目,表演到劝导做人要敬父母、爱长辈一段时,竟然把几个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唱哭了,表演结束后老人执意要求她们多来宣传,教育现在的年轻人要孝顺。作为安场特色文化,钱相表演队还经常去道真庙坝、正安县城、新州等地表演。最初她们只是自娱自乐,后来县文广局知晓,认为这种形式适合农村教育,就鼓励她们四处宣传,还特意为她们购买演出服装。
安场古镇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有“三月三抢‘梓潼’”、“八月十五送瓜”、“打耗子落窝”等,纯朴而又热烈;独具民间风味的名特小吃,“椒麻鸡”、“豆腐干”、“羊油茶”、“空心肉丸汤”等很受过往客人的青睐。
安场人的娱乐休闲也别具特色,“大贰”作为安场抑或是正安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不得不提。“大贰”的玩法很复杂,有着独特的文字和游戏规则,其形式与四川麻将相似,但内涵却远远超过四川麻将。“大贰”以纸牌的形式出现,从数字一开始到十结束,大壹小一,大贰小二,以此类推到大拾小十,每一个数字大小各四张共八张,一副牌共八十张,象征着一种圆满。
大贰牌也有着特别的规定,“福儿”是“大贰”中和牌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福儿”越多和的牌越大,有“恰十‘福儿’”、“单棒”、“台福儿”“三火”之说,“三火”是最高和牌规格,和牌至少在十“福儿”以上,除非手上的牌和已经“吃掉”的牌里一“福儿”也没有,如果一“福儿”也没有,那叫“乱福”,也可以和牌。
除了算“福儿”以外,算“红”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规则,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