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乡土文学研究奠基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谢六逸
谢六逸(1898-1945),号光燊,字六逸,笔名宏徒、鲁愚。1898年8月12日生于贵阳一个仕宦之家。1917年以官费生赴日就读于早稻田大学。1922年毕业归国,入商务印书馆工作。后历任神州女校教务主任及暨南、复旦、大夏等大学教授。1930年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又创设后来闻名于海内的新闻系,任主任。并提出新闻记者须具备“史德、史才、史识”三条件。此举为全国大学设新闻系之嚆矢。
1937年年底,谢六逸携家辗转回到家乡贵阳,先后任大夏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长、文史研究室和社会研究部主任;贵州大学、贵阳师范学院教授、中国文学系系主任。与蹇先艾等组织“每周文艺社",在《贵州日报》出版《每周文艺》。1938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1年任文通书局编辑所副所长,主持编务,出版各种新书,创办并主编《文讯》月刊。1944年兼任《中央日报(贵阳版)》研究室主任。1945年8月8日,谢六逸因病不治,逝世于贵阳,年仅47岁。
谢六逸一生著译颇丰。仅文学方面的著作,就有日本文学史五种,译著等多种,儿童文学六七种,另有《水沫集》、《茶话集》、《文坛逸话》、《西洋小说发达史》、《农民文学ABC》、《神话学ABC》等。作为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开拓者之一,谢六逸还著有《新闻学概论》、《实用新闻学》等新闻学作品多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