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历史沿革

家乡区县: 保定市容城县

古代

河北地区历史悠久,在河北全省各地,遍布着早期人类的遗址。

河北保定,张家口一代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曾“北逐荤粥、合符釜山”。釜山究竟在何处?多年来众说纷纭,文史资料中重点推举的釜山就有四五处。几年来,相关人士经查阅大量翔实的历史、文物、地理、民俗等资料,专家座谈论证,初步认为徐水釜山遗址很可能是黄帝“合符釜山”之地。有专家认为,釜山是中国大统一的开端之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源。

张家口涿鹿的黄帝城位于涿鹿县矾山镇西2公里处。是历史上的涿鹿故城,据《史记·五帝本纪》所述“黄帝邑于涿鹿之阿”。涿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都城。

保定市高阳县是人文始祖初国之地,《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 颛顼,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二十岁即帝位,初国于高阳,建都于高阳古城,今旧城村,周围九里。古志载“高阳,古顼帝墟,历代沿革”。自颛皇建号,四千多年来,高阳为郡国,为军镇,为关隘,其名不易,是继黄帝建都涿鹿之后的远古第二故都。

保定顺平则是帝尧故里,而唐县则是唐尧最早的都城。尧帝,史称唐尧,姓伊祁,名放勋,公元前2297年(翦伯赞《中外历史年表》)正月十五日诞生于伊祁山尧母洞。后人为纪念尧帝,在伊祁山上建庙立祠,经多代重修和续建,逐步形成了以太子庵为中心的古建筑群,每年的正月十六和七月七日,附近州县的黎民百姓及朝廷命官,都要上山朝拜,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顺平人至今仍称伊祁山为尧山。

河北伊祁山是尧的诞生地,也是华夏民族的史封之国--唐侯国的所在地。《汉志》云:“张晏曰,中山唐县,尧为唐侯国于此是也。”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尧史封于唐,今中山唐县,后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此皆在冀州之域,故曰:唯彼陶唐,有此冀方。”

郦道元在《水经注》的寇水注中,对尧生于完、唐、望一带做了详细的考证,而现代著名古史专家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一书中,也坚信帝尧生在这一带,其实就是生在完县(顺平旧称)。

邢台市隆尧县(原唐山县)的干言山是黄帝躬耕过的地方,《诗经》曰“出宿于干,饮饯于言”。邢台市隆尧县有柏人城旧址曾是尧帝之都,皇甫谧《帝王世纪》云“柏人城,尧之都也”。《城冢记》、《大明一统志》皆云:“柏仁(人)城,尧封唐侯所都之地”,邢台市隆尧县的尧山(宣务山)是尧禅让舜的地方,《大麓试舜》与《唐山县志》所记“大麓弗迷,尧之所以试舜也,宣务山为大麓,……以此山为舜纳于大麓之迹”,舜入于大麓(巨鹿),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邢台大陆泽是大禹治水的主要地区,《禹贡》均记载:“北过绛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其中绛水即为漳水,大陆即为邢台的大陆泽,《史记·夏本纪》也记载:大禹治水“大陆既为。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海。 ”

公元前十五世纪,商王祖乙迁都于邢台,经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至南庚迁奄,约130多年,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王封召公之子于燕,封周公之子于邢,河北成为燕邢之地。

春秋时期河北省北部属于燕国,南部属于中山国、赵国和魏国、西北部属代国。保定市是当时的燕赵分界线,在保定市中心原存有“燕赵分界石”。当年燕国太子丹送别荆轲去刺秦王就是在燕国国界易水河分别,现易县的易水旁尚有古迹荆轲塔。

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白狄人的千乘之国,国都位于今平山县三汲乡境内。

邯郸是赵国都城,现邯郸存有赵武灵王修建的“丛台”,市中还存在传说中赵国丞相蔺相如为避免和老将廉颇争执而让路的“回车巷”。邢台存有赵成侯所建的檀台信宫遗址和赵武灵王困龙的沙丘宫遗址。

临漳县一带的漳河是魏国西门豹修建的最早的水利工程,因为“河伯娶妇”的故事而出名。

秦始皇时期这里属于巨鹿郡、邯郸郡、恒山郡、齐郡、济北郡、上谷郡、代郡、渔阳郡、右北平郡的地域。

西汉时河北属幽州、冀州、并州小部分。东汉时属幽州、冀州。三国时属幽州、冀州,曹魏曹操曾在漳河畔修建“铜雀台”,命其子曹植作名篇《铜雀台赋》。

河北行政区划图西晋时属幽州、冀州、司州部分。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后秦、西燕、北燕、南燕。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北魏、东魏、北齐、北周。

隋代时属冀州。辖武阳郡(大名) 、清河郡(清河) 、武安郡(永年)、恒山郡(正定)、河间郡(河间)、上谷郡(易县)、北平郡(卢龙)、信都郡(冀县)、襄国郡(邢台)、赵郡(赵县) 、博陵郡(定州)等。

唐代时属河北道、河东道小部分,河北道幽州范阳郡(北京)、沧州景城郡(沧县)、冀州信都郡(冀州)、瀛州河间郡(河间)、定州博陵郡(定州)、邢州钜鹿郡(邢台)、莫州文安郡(任丘)、易州上谷郡(易县)、深州饶阳郡(深州)、妫州妫川郡(怀来)、魏州魏郡 (大名)、恒州常山郡(正定)、贝州清河郡(清河)、洺州广平郡(永年)、平州北平郡(卢龙)、赵州赵郡(赵县)等,河东道蔚州安边郡(蔚县)。

北宋时南部属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北部属于辽国南京道、西京道东部、中京道西部, 河北东路辖大名府、开德府、河间府三府;十一州:沧、冀、博、棣、莫、雄、霸、德、滨、恩,清;河北西路辖真定府(正定),中山府(定州),信德府(邢台),庆源府(赵县)四府。州九:相,浚,怀,卫,洺,深,磁,祁,保。

金代时属河北东路、河北西路、中都路、西京路部分、北京路部分。

元代河北为中央直属的中书省。河北地区辖有保定路(清苑)、真定路(正定)、顺德路(邢台)、广平路(永年)、大名路(大名)、河间路(河间)、永平路(卢龙)、大都路(北京)、上都路南部、兴和路南部、大宁路部分等。

明属北直隶、山西小部分、鞑靼小部分,仍属中央直辖,天津开始设县,辖永平府(卢龙)、大名府(大名)、顺德府(邢台)、广平府(永年)、保定府(清苑)、真定府(正定)、河间府(河间)、顺天府(北京)、宣府镇等。

清代属直隶省。辖顺天府、顺德府、广平府、保定府、正定府、天津府、河间府、承德府、大名府、永平府、宣化府等。雍正八年起,直隶总督驻保定府(今保定市),现存有当时的直隶总督署。

1928年改名河北省。

中华民国成立后,当时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今河北境域主要属直隶省,后因直隶省名不符实,于1928年改为河北省今名。[1]

当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河北省。

1952年撤销平原省,将武安、涉县、临漳三县划归河北省,同年还撤销察哈尔省,将其原察南、察北两个专区划归河北省;1956年撤销热河省,将其原大部分辖区划归河北省。

1958年,将河北省的顺义、延庆、平谷、通县、房山、密云、怀柔、大兴等县划归北京市。

1968年,河北省的省会定为石家庄。

1973年,将河北省的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宁河等五县划归天津市。形成河北省的辖区规模。

文化名城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承德、保定、正定、邯郸、山海关区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涿州、邢台、定州、宣化、蔚县、赵县

安好(2015-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