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千里苗疆门户”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三穗县原名“灵山”,因为在民国16年(1927)秋,这里稻谷丰收并出现了“一禾三穗”,当地官员将这一“吉兆”用红布包裹递交省府申请更名。省府在民国17年(1928)年通过该申请,从此这里就名“三穗”。
“丰饶之地”三穗县以苗、侗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4.8%,但从古至今都被这里真正的“少数民族”——汉族慢慢同化,如果没有民族节日,已很少能见到穿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这里的青年一代已与任何一处汉族地区无异。但在饮食习惯上,苗、侗等少数民族仍强势的同化着占人口极少数的“多数民族”——汉族。在整个黔东南,只要有苗族和侗族聚居的地方就一定有“酸”,三穗当然也不例外。然而,传统并声名远播的民族美食酸鱼在这里已不再是一枝独秀、独领风骚的占尽人们的胃口,这里真正的美味是鸭,县城里的农机餐厅和“胖婆啤酒鸭”都深受欢迎,尤其是“胖婆啤酒鸭”更被誉为“三穗招牌菜”。除了烹饪的技巧外,还因为这三穗的鸭子是中国的四大名鸭之一的,以产蛋量高、肉质鲜美细嫩著称的麻鸭,才使这美味让人赞不绝口。
鱼在这里已不再是一枝独秀、独领风骚的占尽人们的胃口,这里真正的美味是鸭,县城里的农机餐厅和“胖婆啤酒鸭”都深受欢迎,尤其是“胖婆啤酒鸭”更被誉为“三穗招牌菜”。除了烹饪的技巧外,还因为这三穗的鸭子是中国的四大名鸭之一的,以产蛋量高、肉质鲜美细嫩著称的麻鸭,才使这美味让人赞不绝口。
除了鸭子,灰碱粑对三穗人来说,犹如火锅之于重庆、狗不理之于天津,已不仅仅只是一种当地特色小吃这么简单,还有着许多的“情结”甚至已超出了吃的范畴。这种地方特色小吃在2005年已被列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到了三穗,怎么能不试试这可以吃的非物质文化?
《咸同军事史》载:“寨头者,苗疆之门户也”。位于三穗县城西南20公里的寨头苗寨,是中国第二大的苗族聚居村落,在清末的咸同贵州各族人民大起义中,张秀眉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寨头苗族领袖甘保玉率10000余义军从清咸丰五年(1855)开始直至同治七年(1868),镇守寨头十三年。现在,苗语和汉语同是这里的主要语言。320国道从寨中穿过,据村民回忆说从1997年开始,这里的大片苗家吊脚楼就被一栋栋砖楼替代,而今在这个千余户人家的苗族大寨,木制苗家吊脚楼已所剩不多。真正使寨头远近闻名的是祭桥节。每年农历二月二,万余苗人齐聚寨头也雾山接龙桥,因为当地人相信寨头苗族发源地的也雾山上有一条也雾龙,世代守护着苗家人并带来吉祥。为了能与部落的源头连接起来,也为了能继续得到也雾龙的守护,寨老们决定在寨头和也雾山两地相距最近的石坪河上修建一座接龙桥,让也雾龙通过这座桥为寨头带来吉祥。在寨头苗寨,祭桥节是和春节一样重要和盛大的节日。
另一让三穗人无比自豪的,是侗族将军、贵州唯一的开国上将杨至成就是三穗木界人。县城里建有免费开放的“杨至成将军纪念馆”,而纪念馆前的“纪念广场”则被当地人亲切的称为“将军广场”。
入夜,当天色慢慢暗下来,人们仿佛是一下子突然全出现在街头,三穗县城老检查院前颇具规模的夜市烧烤、将军广场上伴着快节奏音乐起舞的人群、绿色景观灯下一间间隔着薄纱透出暧昧粉红灯光的小店……这座湘黔边地的小城在夜色中缓缓苏醒,直至深夜喧闹散尽才又重回沉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