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
原名“花仡佬”,与仡佬族曾在此居住有关。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徐霞客由贵阳前往长顺,在《黔游日记》中,对花溪流经的地方有五次记载,可惜失之太略。据传到了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当地柏杨寨塾师周奎家,六十五年中,接连有五人科举高中。周家喜地方灵秀,于是先后在麟山建楼,龟山筑阁,蛇山种柏,缀以双亭,并在河中叠石为坝,潴水为潭,疏浅渚为洲,修隙地为屿。周奎长子周石藩还修一庭完,名“借花草堂”。从此,花溪山水初露光彩。1938年至1939年,贵筑县长刘剑魂将放鹤洲一段辟为风景区,并改“花仡佬”之名为“花溪”。1940年,贵州省政府又在此基础上建“中正公园”,即花溪公园。
春季的花溪是旅游者观光游览的好地方,每天都有大批的游客涌入花溪去饱览那优美的田园风光,观赏桃花盛开的美景。到了夏季,那里又成了游泳的胜地。
花溪乃取其繁花似锦、溪水长流之意。花溪河畔有小山数座参差其间,或突兀孤立,或蜿蜒绵亘。那里山环水绕,水清山绿,堰塘层迭,形成方圆十多公里的名胜风景区域。它包括“十里河滩”、“天河潭”、“高坡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青岩古镇”、“黔陶幽境”等8个景区。那里风景优美,溪水碧绿,四季花木争奇斗媚;园内的平桥、坝上桥、放鸽桥、芙蓉洲、松柏园各逞风姿,麒山、凤山、龟山、蛇山景色别致。陈毅元帅游花溪后,曾留下“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的诗句。
清代有当地缙绅依山建亭,栽花种树,积水为潭,后正式改为公园,即现今的花溪公园。园内有三奇:山半有洞,深入而下行,横穿花溪河床,可谛听流水之声,此乃一奇;有蛇山、龟山对峙,中隔一水,水上搭桥,过桥则为深藏不露的碧云窝,置身其间,恍若与尘世隔绝,此乃二奇;花溪河上的百步桥,有石磴百具弯弯曲曲置于河坝上,一步一磴,微露水面,游人经此必鱼贯而行,望水中倒影,飘飘欲仙,此乃“三奇”。
从花溪水库大坝登舟,逆流而行8公里即可抵达天河潭。天河潭为露天深潭,一泓碧水,深不见底,四周是数十米高的绝壁,好似刀削斧凿。天河潭沿岸有相互连通的水洞、旱洞。游人从游船码头乘舟进入水洞,灯光幽暗, 远远近近的钟乳石若隐若现,充满神奇色彩。
“高坡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出自于景区的高坡乡,那里是贵阳市海拔最高的地方,居民均系苗族同胞。高坡乡的苗族有不少传统的民族节日,其中,以“四月八射背牌”、“正月跳洞”、“七月牛打场”最富魅力,观看、参与的游人络绎不绝。那里,古代苗族的悬棺葬和崖洞葬,也给人留下难解之谜。
花溪以南12公里处的青岩镇,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始建于明初。镇四周原建有城墙,分内城、外城,用方块巨石垒砌,筑有敌楼、垛口、炮台,因年久失修,成为残垣 。现修复的定广门城楼,巍然耸立,气势恢宏,与古道、石坊、寺庙交相辉映。西镇的3架古石牌宏伟壮观。 古镇的古建筑栉比鳞次,有“九寺、八庙、五阁、二祠、四溶洞”,保存完好。
“黔陶幽境”位于崇山峻岭中,因两座山峰间凌空飞跨着一座天然石桥--鬼架桥而出名。鬼架桥桥长约11米,宽约60厘米,系石岩与树根相伴天然生成。从桥面到谷底足有10多层楼高。站在墙上往下看,令人心惊
胆颤。不少游人最初抱有“不过此桥非好汉”的决心,但到了桥头都却步不前了。从花溪到黔陶,一路环境幽静,山风吹来,林涛起伏,响声不绝。在鬼架桥的山后,还有一个直径数十米的仙人池。每年雨季,飞瀑灌池,吼声灌耳,十分壮观。
花溪风景区山水清秀,民俗风情古雅淳朴,没半点粉饰,无丝毫矫作; 它辽源广博,意境深幽,使人心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